水书传承问题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4

水书传承问题刍议

蒙耀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都匀558000)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51-02

摘要:水书,水族人民的文化典籍!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首批文献档案,水书从初创发展到今天,其历史相当久远。水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没有正规出版物,历来以手抄本传世。水族长期生活在贵州黔南落后偏僻的山区,因此水书没有得到发展与完善,尽管如此水书还是在不断地传承;如今进入文明社会,水书却要接受濒临失传的考验。本文从水书的悠久历史和研究价值切入,深入探讨其濒临失传的原因所在,初步假设水书失传后的水族状况,探索其传承办法。

关键词:水书;濒临失传;传承办法

水书,水族人民的文化典籍!2006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水书习俗”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档案馆第一批中国首批文献档案。

水书从初创发展到今天,其历史相当久远。“至少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易卦爻辞作者,近人考证亦皆殷人。今水家之所以‘鬼名’繁多,所以尊崇巫师,所以有为咒术用之‘反书’,皆可为殷代文化遗留之铁证”;“追溯水族古文字的渊源,应当与殷商甲骨文有亲缘关系,或许是甲骨文时期某个文明族群的文化遗存,这一点是可以明确的”;用与甲骨文相类似的水族文字写成的水族宗教文化典籍,人们称之为水书——“le?sui?”(泐睢),主要用于水族婚嫁、丧葬、营建、占卜、生产、祭祀等生活重要事项吉日良辰及方位的选择,是水族人民赖以趋吉避凶的蓝本。根据最新水族源流研究结果:水族源于中原睢水及豕韦一带。这表明水族文化与她的源流相吻合。水书“是水族先民卜筮的成文的经典著作,它同中国许多方术一样,源于古代哲学的最高层次,然后演化为普遍的民间信仰”。水书是水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水书——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水书——水家人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堪称水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从神话传说和古歌中,关于水书的创制者“陆铎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地位来看,他是民族的保护神,为“正神”;又从水书的传承与运用来看,陆铎公及后来的水书先生,他们是民族原始的“文化贞人”,是民族的“神职人员”。水书这种神秘符号掌握在最尊贵的人手中,符合原始宗教和远古文化传承与运用的规律。赋予水书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使它具有神秘性、神圣性和专用性,在历代传人对水书既虔诚敬畏又责任重大的传承过程中,能够把水书的原生态保留至今,这是水书的价值所在!因为从神秘的水书中,人类学学者可以从中研究水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探究水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象征的意义与作用;考古学专家可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用这些有形资料解释水族人的行为;语言学研究者可从它的读音去研究水族的语言音韵;当然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等都能从水书中找到它研究的立足点。因此,水书的传承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水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没有正规出版物,历来以手抄本传世。从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社会,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管民族多次受到迫害,也尽管长期生活在落后偏僻的山区,水书虽然暂时没有得到完善,但总算是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多灾多难的过去,水书并没有因为受到威胁而面临濒危。如今进入文明社会,水书却要接受濒临失传的考验,是文化侵略所致还是社会高速发展引起?在此仅就水书濒临失传原因作粗浅分析,就它的传承发表管见,权作引玉之砖。

首先,错误的政治运动给水书带来灾难。水书的劫难,远的可追溯到秦朝时候,文字的统一,弱势部落文字受到压迫禁用毋庸置疑;“焚书坑儒”的一把火,险些烧断了中华文明,至于水书受到多大影响,因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在此姑且勿论。近的莫过于当代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过左的政治运动,尤其铲草除根式的文革十年,中华民族几乎被推向不可复苏的深渊,给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灾难,损失不可估量。水书在动难逃,当时对水书先生无情迫害是何等的猖獗,肆无忌惮地焚烧大量水书典籍,达到丧尽天良的地步。其间为水书而死的水书先生不胜枚举。可见这些运动给水书世家带来的有形伤害与无形伤害是何等刻骨铭心!“国家耍法百姓不知”的老思想,导致幸存下来的水书先生不忍心伤害后人而不愿传授,很多后人目睹因水书而蒙上暗淡阴影的家史而绝意水书学习,因此很多水书世家后继无人。这样许多靠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的东西就此中断;水书世家的水书,外人很难得到真传,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一代代秘传下来的经验,向来是传内不传外,秘而不宣。有些水书先生要到行将就木之际才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说出来,如果家中没有接班人,这些宝贵的东西也将随着黄泥巴埋入地表,溶于九泉。要命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许多绝无仅有的水书典籍都付之一炬,许多秘传的水书知识因水书先生来不及传授后人就已被迫害致死,诸多宝贵的东西也就不复存在!这是部分水书早就失传了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形态变化,受经济冲击,继承无人。先谈谈古人对水书的学习,启蒙时间一般在6—10岁之间,师承关系多数为“父子”或“祖孙”的血缘关系,传人在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背很多歌诀,这些东西有时并不是正规地学,而是小时候在与父亲或祖父在一起时,经常听老人诵读或掐算,或者晚上与老人一起睡觉的时候,老人无意间就教给的,久而久之,也就耳熟能详。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学习内容在不断深入,到二十岁左右基本的知识学完学会,至少学会“tjam?le?”(压书)择日;接着就是长时间地观察和总结经验,称为“si?le?”(析泐)),即试书的意思,留心身边大事,观察老师或其他先生是如何择日,更多的是看人家所择的日子犯了自己书上条目时,是否灵验,就要看别人如何避重就轻,或者还有更高妙地方何在?此阶段一般历时十多二十年,必须有大量的事实例证之后才能使用,并且到这个年龄阶段,自己孩子也已基本长大成人,一般忌在在婚前或未育前使用水书,一旦不小心犯“sa:t?sai?”(杀师)中的“绝师”“穷师”,会害自己一生,学习水书也就没有意义。尤其是非祖传投师而学的人更为注重这一环节,这是比较正统的传承方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偷学,师承关系为主仆关系,也就是地主家的男佣侍候主人教授水书时,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将水书知识铭记于心,此类人多为智商高而没有机会念书又颇有心计的穷人,通过各种渠道取信于身为水书先生的主人。此情况只针对外地佣人而言,因为水书概不外传是居于“怕别人家的牛踩坏自己家的田埂”的戒备心理。此外,如果水书先生没有子嗣,或者亲生儿子不愿学或者条件不具备,水书先生也会选择传人教授,一般都是家族中或者地方上天分高人品好又有志学习水书的一个或几个年轻人,通过严格的拜师仪式后,集中传授。

在以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学习水书是有分工的,一般都是长子长孙,家族中专门学习水书的人是负有“保家护家”的重要使命。现代人已经没有封建社会中那种强烈的家族观念,学水书来保护一个家族的观念已经大大淡化,学习和传授水书所背负的责任感随之降低,这是否是水书濒临失传的一个因素?

学习水书断不会一年半载就能学得好,并且有大量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水书配韵,需要师徒口耳相授来死记硬背,又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所以没有较高天分的人是难以学好水书!纵观当今社会,聪明颖悟的孩子都有机会读书,考学校入公门谋公职,水书的传承失去好的苗子。而一般的年轻人,或为生计所迫,或受经济大潮冲击,大都外出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观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几乎没人能够“静下来”学习水书,水书的传承由以前的“不愿教”到现在的“不愿学”,找不到传人是水书濒临失传的根本原因。

再次、水书先生地位和威信削弱。水书神圣的精神世界是至高无上的殿堂,只有“脚位很高”的圣贤才能跨进里面去,当这些贤哲拥有陆铎公本领的时候,才返回到民众中履行文化贞人的“神职”以传承陆铎公的衣钵。这是水族人民把水书先生看成是陆铎公化身的精神实质,崇拜水书先生就是崇拜活着的陆铎公,希望得到这位“正神”的保护与庇佑。可见水书先生的地位是相当尊贵,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书的运用已由纯粹的原始宗教典仪慢慢转移到一般的社会伦常,由特定人物特定场合的“专用”逐渐转化到一般生活的“通用”。从某种角度其魔力因日趋滥用而受到影响,当然与掌握水书的人良莠不齐有一定的关系,因而水书先生固有的神圣地位受到削弱,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探讨。

当今水族社会中,“文人相轻”的劣根性同样存在,水书先生间相互攻击甚至老死都不相往来现象恶化,保守的思想让他们很少坦诚交流切磋,加上水书历来手抄传世的弊病,又由于各自师承关系的不同,或者还有因保守而有意颠倒隐匿,而外朗读本多音字的干扰等等,水书先生的书存在很大的差异,“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版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争议,毕竟社会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如果所其他先生先择的日子伤及我的至好亲友,我肯定作必要的提醒,如此一来水书先生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主人家压力很大,不知要相信谁为好,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对水书的可靠性和对水书先生的依赖性无形中削弱。

另外,也出现有精通的人请不动,或“不卖力”;而愿意为主家效犬马之劳的人,术业不精到;也有一些恩恩怨怨借机整治他人的;或者有的对某一条水书驾驭不了,在别的人家试一下是否灵验的,还有有的水书先生分不清主次,对别人所择日时中出现的吉利条目可以克掉的凶煞小条目,大肆渲染,互相诋毁的……凡此种种,其间确有一些对水书使用不当而发生的恶性事故,导致人们对水书先生缺乏信任,因而水书失去了它生存的部分空间,这又是水书面临失传的一个原因。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有志学习水书的年轻人选择师从首先是个头疼的问题。

第四、教育误导,对水书认识发生偏差。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无疑是好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教育的过程中,长期以来“把水书当作迷信”的教育误导,致使人们从小就对水书认识不足。把“水书与迷信紧紧连在一起”是解放以来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误导势必造成对水书产生误读,这就给水书学习与传承设置思想障碍。此是水书濒临失传的又一个原因。

当然有人认为“水书不能独立运用”是它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水族人不再进行巫事活动”后,水书就会消亡。我觉得这两种说法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也有我个人认为不妥的地方,在此不加旁及详论。

以上四点是笔者认为水书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现在思想观念改变,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水书,正如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恶意贬低冷落,致使现代人缺失传统文化底蕴而多么的浮躁,现代人闭口不谈传统文化,表面上是对传统文化的鄙夷,但实际上,他们压根儿就不懂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无从谈起。这与很多水族同胞对待水书一样,对水书的不相信,是因为他们对水书缺乏必要的了解,根本不懂水书的玄机奥妙及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含!

水书毕竟是一种民族文化,水书的学习与研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认为,对于水书,懂总比不懂好,用它来趋吉避凶本身就不是坏事,何况这种心理和愿望是人类心理的根本特征!至于水书在现在不相信鬼神的年代是否依然灵验,我想,只要在水族地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水书——仍旧累试不爽!这只是水书学习以致用横向的那一部分内容,而水族的文化信仰、民情风俗、社会形态、历史发展、和其它民族文化间的关系等都能通过水书典籍来体现,这些方面内容的忽略是人们对水书误读的根本原因,这是水书发展纵向上带来的高层面的丰富内含,是水书最富有学习和研究张力的重要内容。

关键的是水书一旦失传,水族文明是否还存在?水书一旦失传,水族人民是否还能找到他们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难从周边的一些兄弟民族找到例证,现在部分民族或某一民族的部分地区,能够保留下来的就只“族名族称”而已,自己的民族语言,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等等已经不复存在,民族发展中赖以存在的与众不同的“根”已然断掉,到这步田地也就失去了自我。我们又不难从一些古代王国和一些宗教派别看到:一个族群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王国失去自己信仰的时候所产生的后果。由此可见当前水书传承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究竟如何力挽水书于濒危,将它传承下去?对此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其一、借助地方强势媒体,大力宣传水书抢救工作的重要性,将党和政府对水书抢救的政策宣传到位,渗透基层,使民众对于党和政府对待水书的态度有深入的正确的了解,解开其顾虑重重的精神枷锁,消除传授和学习水书的后顾之忧,从而对水书的学习与传承有全新的认识,彻底改变以往的水书传承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学习,达到以从事水书学习与传承为荣的思想转变。

其二、针对当前水书先生老龄化的现状,为不致水书人才断层,从村寨中物色原本有一定基础潜力大的年轻人,由当地政府出面请资深水书先生集中教授,培养接班人,水族文化研究部门当作好音像资料建设,同时研究人员也要参加学习,用新的视野学习水书。这样接班人一回到民间使用与传播,水书就回到给它生命力的生存空间;而研究人员参加学习接受水族文化熏陶后,更准确地理解水书的深层含义,就不至于研究过于“学术化”,避免在资料堆中浮光掠影,信口臆断。

其三、开展水族水书语音语料研究,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术建立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将水书页面电子本、水书先生释读讲解水书的录音等以语料库的形式系统地保存下来,这一项工作对于水族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还能为国内外语言学习、研究者进行大规模语音资料的查询、检索和统计提供方便,能够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水族的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其四、给水书水书先生评定职称。通过给水书先生评定专业技术等级职称,给他们荣誉;以此引起领导重视为契机最终还是落脚到让水书先生从中得到实惠的长效机制上,才能推动实质性工作。给水书师评审职称,给其荣誉;相应职称之间的实质待遇要让他们体会到人文关怀和经济支持,我们知道水书先生只属于民间艺人这一块,不能纳入社会化评审,没有编制,给他们固定工资是很困难的,对水书先生聘用可能出现研究机构有翻译任务时聘请来帮忙,给一定的报酬,没事的时候关顾不上了,因此有些年事已高的先生不屑于此工作。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成立专门的水书学校或水书传承基地,聘请资深的水书先生到基地或水书研究机构工作,既能把水书传承下去,又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在水书传承的政策中,将职称与实际待遇挂钩,不但调动了年高水书先生的积极性,还激起年轻水族群众学习水书了解水书的兴趣。

其五、水书研究机构与地方高校联合办班,招收大学本科乃至更高学历的水书专业学生,培养高层次的水书研究人才;与全国乃至世界上相类研究机构和著名专家联合研究,逐步攻破重要水书难题,避免徘徊基础领域的重复研究,探究出其学术价值。

其六、在水族聚集地区建立水书学校,编印统一教材,或把水书作为地方特色课程纳入学校正规教育,通过多渠道进行水书普及教育,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上到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定期开办成人水书培训班等。水书的普及教育旨在让学生对水书体系有总体认识,掌握常用水文的读音和写法,能朗诵一些简单的水书条目,了解书梗概,向学生阐明水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那部分内容外,还蕴含着诸如文化信仰、民情风俗、社会历史等丰富的内容,不能在教学中还再误读水书!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水书的兴趣与欲望,向下一代揭开水书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学习和研究水书,使水书在民间生殖发展。

其七、水书抢救与研究不要陷进纯粹为了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误区。作为旅游品牌仅仅是水书抢救与研究的一部分内容,研究成果不要束之高阁,要大量向水族地区发行,才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以前出版的水书译著,限于经费问题只作为内部资料印行,有的虽然正规出版,但印数极为有限。如此一来,除了赠送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外,流入到民间的就所剩无几。这种发行方式只是很功利的一种表现,不外乎就是为了功名。可是这些书籍在某些单位和领导的书橱里,仅作为一种装饰,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有的直到作为废旧书报变卖才流落民间。这就希望政府对有关水书研究的书籍的出版发行给予鼎力支持。

我想以上五点粗浅的想法都能实现并能正常运转,达到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话,对于水书的失传也就不必杞人忧天,相信水族文字也不会因为它不能独立运用而消亡。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QN028)。

参考文献:

【1】岑家梧《水书与水家来源》,原载《西南民族文化论丛》,编入《水家源流考》贵州省三都县文史组1985。

【2】张为纲《水家来源试探》,原载《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编入《水家源流考》贵州省三都县文史组1985。

【3】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品魁《水书?正七卷壬辰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