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张馨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学会共处”就是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与共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培养;合作能力

In《moralqualitiesandsociety》thelessonteachingdevelopmentstudentofcooperationability

ZhangXin

【Abstract】Inthemodernlife,exchangesandcooperationisthemodernpeopleessentialability."Theacademicassociationgetalong"bedevelopmentthekidisinthehumanrelationstheassociationtheactivityabilityandotherscooperationwithgetalong.Itisthusclearthat,alongwithsocietyofdevelopment,cooperationspirit,cooperationconsciousness,cooperationabilityofdevelopmentetc.moreandmorecausepeopleofvalue,causeeducationalcirclesofextensiveconcern.

【Keywords】Development;Cooperationability

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学会共处”就是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与共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理应在各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因其自身的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为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

1.创设情境营造合作氛围

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利玻认为“宽松、生动的学习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切身体会: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兴趣盎然的与人合作探究。而情绪低落时,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兴趣可言。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合作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授《同学之间》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这节课,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展示学生间发生的事,然后教师提问,你们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吗?因为身有同感,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发言,兴致很高,这就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还以《同学之间》这课为例,激趣导入后,教师可以设计“我们共同来评议”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先自学,然后,四人小组内通过互议、互动,归纳,提升出为人处世的理念,总结出合作的成果。最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彼此间互相交往,共同合作,不断进步。

2.讲究策略激发合作意识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方面,这些就是合作意识。我认为教师应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2.1讲解事例,认识合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不知道合作是什么。为了使学生认识合作,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合作的事例;比如一位外国科学家叫学生做的“拉小球”实验。由于外国学生只顾自己的利益,争先恐后的拉小球,结果不是小球被拉出,而是瓶子被拉到。后又在中国一所学校做同样的实验,结果实验获得成功,令这位外国科学家赞叹万分。根据这个事例,教师可以这样设疑:中国学生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各抒己见,但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是配合的好。这无疑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再如,体育活动中的拔河、接力赛等合作性项目,更容易使学生看到合作的优势,从而自觉的参与合作。

2.2小组竞争,激励合作。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比如教《家庭树》这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个“我们共同来作画”活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内容的画。教师用激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看哪组配合的好,能把这幅画最先完成,并且画的好,就给予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得到的奖励,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学生的绘画水平高,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结果,从而在表扬和奖励中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2.3创造机会,增加合作。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合作机会。如学习《我的同学很棒》一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和牙签做一个建筑物。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独自完成,但是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四人小组来完成。这样四个同学凑在一起,相互讨论,先构想出自己小组的建筑物方案,然后又一起动手,搭建出建筑物模型来。等各个小组把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这些成果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体验合作的快乐。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快乐收藏包”,将自己的各种作品收藏起来,并拿到教室来展示,共享快乐。所以在该课程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适当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如变个体的自主活动为群体的合作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合作。

3.延伸课外,培养合作能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教学空间不应限于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课前的准备活动。如在讲授《心中的110》一课,教学前,教师应先布置好课前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调查活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校的老师、售货员、清洁工人、司机等。调查内容可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业余爱好等。这样学生为了完成这次作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深入社会,获得调查资料,这样既能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又是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2)课后的巩固延伸。指新课结束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学生学了这课后,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了强化认识,建议教师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几个人为一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观察一下车辆或步行的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并把观察到情况记到调查表中。教师将这些凌乱的材料整理后,在课堂上把这些事实讲述出来,让学生再次受教育,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平安回家。同时让学生明白,老师讲述的这些材料是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得来的,是大家合作的结晶。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观念,才能适应课程的挑战。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3-25-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