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医学专业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在非医学专业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杨俊尤园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我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我院对新开设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非医学专业学生将熟悉临床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并对临床医学知识体系和诊断学有基本的了解,为未来从事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现将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论述如下: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每周3课时,计2学分。授课内容为:1.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方法;2.医学影像及器械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和X线检查;3.肿瘤学;4.传染病;5.内科疾病;6.外科疾病;7.妇产科疾病;8.儿科疾病。其中前三部分用时18学时,其他部分为30学时。

二、教学方法

1.对分课堂:

自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尝试将该教学理念应用于新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即每次课用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上次课的内容,后一半时间留给教师讲授新内容。我们认为该模式的优势在于:1.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留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时间[1],这反映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代替作用;2.由于每个学生在讨论阶段都有任务,所以在课下的时间里学生们有学习的动力。我在刚开始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时明确规定了每位同学在下次课上讨论的任务;而在学生们习惯课下自己去学习后我就在课堂上开始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安排无疑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3.讨论是以4~6人为一组,由组内成员指定组长后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发言来讨论重要概念和案例。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并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个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教学法)

《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该以PBL法为主。它将代替以往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封闭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讲完了诊断学部分后开始讲各科疾病时我们广泛采取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师介绍了某一种病的发病机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患者可能有哪些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有哪些以及治疗思路。这种教学法让课堂很活跃。

3.易班优课的在线练习

为促进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我们每次课下在易班优课上给学生一些练习题。题目由多种题型构成。这跟课堂讨论一样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通过练习后的统计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可在下次课时对题目进行解析和讨论。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授课

《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疾病的病理学表现以及诊断学设备,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很有必要。应用形象的图片、生动的影像、逼真的音响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增强了学生们对临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也与本课程特有的"信息量大"的特点相吻合。比如对于知识掌握难度大的心、肺和腹部叩诊和听诊部分内容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教学效果好于简单的讲授。

四、成绩评定

为了使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能科学合理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这学期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考试方式由原来传统的纸质测试方式变成网络测试,将充分利用易班优课的在线考试功能进行考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题库随机抽题考试,采用多种题型。平时即通过在线考试的形式建立含有200题以上题目的题库。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反复练习。考核时从题库中抽取50题,总分100分,限定时间60分钟完成。学生的课程成绩的组成为平时成绩为30%及期末网络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含平时网络考勤、易班优课单元测试,期末网络考试来自易班优课期末考试。

在学期伊始教研室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做了很多思考。为了促进课程教学并提升教学效果,在这里还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课程实践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医学相关专业有对实践需求的天然属性。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建议将本课程教学学时中的至少12学时用于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如通过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诊断学设备如螺旋CT仪、超声震波碎石仪、自动化学分析仪等能使非医学专业学生增进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二、加强研讨促进统一

由于本课程一般都有多位教师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建议教学师资队伍的各位老师在教学开始前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以防止学生产生对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的不适感。

三、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材

非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临床医师,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而是让他们对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对于公共卫生、药学和健康服务与管理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等应以"科普"的形式来讲解知识为佳[2]。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常见的疾病的体征、常见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等较深的医学内容应不进行细讲。教学目的是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标准。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因专业不同应选用不同的教材。总体来说现有的《临床医学概论》教材在编写时因从知识的系统性来考虑故内容凸显了"全"的特征,教材中所讲的疾病多而杂。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和课时数等条件选择实用性强的教材。

四、平时练习和期末考核需增加病例题型

为了提高《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知识的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在易班平时练习和期末考核中增加病例题型并使考试内容更趋向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记忆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多开展病例讨论。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认为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能提高学生医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我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教育目标。《临床医学概论》是在非医学专业而未来将从事医学相关职业的医学管理学学生中开设的,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医学诊断和治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管理学技能,为未来从事健康管理类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旭红,袁文丹,李笑岩,等.对分课堂在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68-70.

[2]钱会南.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