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地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中国古代山地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王欣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方法

前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海拔从东向西逐步升高,因此,中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例如重庆市,就是我国著名的山城。所以山地建筑设计对于中国的建筑师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喜欢把建筑与景观秀美的山体相结合,寺庙、道观、山野别墅等等诸如此类多不胜数,其中的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典范。因此,这些建筑与山体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根据建筑基地地形特点和建筑对于地形地势的处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建筑位于坡度较缓山体之上。

中国传统建筑是通过院落来组织空间的,对于这种地形条件,因为地形坡度较缓,所以建筑的空间布局有足够的条件形成序列和规模。同时,为避免山体不稳会对建筑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建筑的设计往往要化整为零,单体建筑体量一般设计得较小,以避免危险,所以这种设计方法是最为常用的。其中成功的例子有北京香山碧云寺、陕西韩城司马迁祠、五台山佛教建筑群等等。

“万峰围殿阁,碧色净如云”。这是古人描写碧云寺的著名诗句。

碧云寺位于海淀区香山北侧,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该寺六进院落,占地4万余平方米,层层殿阁依山就势筑起,规模宏伟,是西山风景区中首屈一指的名刹。此寺坐西朝东,院落殿宇,凭倚山势,层层升起,严谨壮观。寺以中山纪念堂、五百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最为著名,同时,这三者对于整个建筑群也起了统领的作用,犹如五台山塔院寺元代喇嘛塔之于整个五台山佛教建筑群的作用。

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经过芝阳桥,通向祠、墓的道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最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司马迁祠墓和碧云寺的整体建筑空间布局呈线性序列进行组织,与前二者相比而言,五台山建筑群中的各个寺院的空间组织都各不相同,而且规模更大,所以在建筑空间院落布局方面也更加自由和因地制宜,常常会在不同的标高平面之上设置出入口,这种处理手法在山城重庆的现代建筑当中相当常见。但是,因为这三个建筑本身通过院落进行组织,这为进行景观绿化设计留下了契机,因此建筑、景观、地形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现代中国山地建筑的设计当中应该借鉴的经验。

2地形条件比较险峻,建筑位于山体的绝壁之上

对于这种情况,由于地形条件极端,因此建筑的功能和规模也受到限制。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这种“煞气很重”的地方并不适合建造住宅,但对于宗教建筑则不然。所以,这些地形地势奇特之处,往往有宗教建筑坐镇。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有山西悬空寺、陕西佳县香炉寺等。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可谓独树一帜。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基础。游人在远观时不见木梁,只见细木斜撑住寺的底层。这些处理手法,使建筑和山体岩石融为一体,环境与建筑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香炉寺(图1)位于佳县城东北端的香炉峰顶。寺东临黄河,三面空绝,仅西北一小径与城相通。香炉峰前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独立,形似高足香炉,古人在其顶端建观音楼,巨石与寺院之间悬一座3米长的木桥。峰东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的寄傲亭,登亭俯瞰黄河,如凌绝空际,蔚为壮观。因为地形条件的限制,所以香炉寺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建筑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意,使这个小小的河边寺庙借助黄河的气势产生了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

山西悬空寺和陕西香炉寺这两座山地建筑的处理手法都可谓大胆创新,都把地形中不利的因素转化成为自身的优点。另一方面,建筑物的空间布局方面,也并非整个都处于地形不利之处。两组建筑群大部分的建筑都处于一个地形相对交为稳固的地方,只是把局部建筑设置在了地形险要之处,形成了整个建筑群的点睛之笔,也使得建筑物整体构图达成一种平衡感。这些设计手法,使建筑在最大程度上对极端地形条件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成为丰富的空间效果和有利的景观元素。

3建筑位于山体的岩洞当中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穴居的传统,而第三种地形条件下的建筑可说是穴居的延续。这些建筑所处的山体为岩石,结构比较稳固,所以建筑也就顺应地形条件建造在山体的岩缝当中。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有湖北武当山南岩和陕西府谷古城悬空寺及千佛洞。

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唐宋以来,即有道人在此修炼。现存主要景观有南岩宫、太常观等。其中,元朝兴建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就建在悬岩峭壁上,如镶嵌在千仞削壁之间。石殿上接云天,下临绝涧,与南岩浑为一体,可谓鬼斧神功。石殿旁伸出一根雕龙石梁,长近一丈,宽仅一尺,龙头上置小香炉,俗称雕龙石梁为龙头香。在这里,虽然受到地形狭窄的限制,但是建筑群依然是顺应狭长的岩缝展开,依然拥有传统院落空间组织特点。

府州老城陕北位于黄河旁边的高地之上,与黄河的垂直落差较大,而古城与黄河之间的道路位于黄河河畔山体的岩缝之中。府谷悬空寺及千佛洞石窟(图2)就位于这条古城至黄河的必经之路上,这一处山地建筑的基地高差非常大,并不像南岩寺所处得岩缝那样地坪标高变化较小。这一处建筑物位于城与河的必经之路上,码头的台阶从旁穿过,所以建筑的布局摒弃了通过传统的院落空间进行组织,而是以码头的台阶为主体,建筑单体围绕着台阶布置,并且配合不同的地形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其中位于高台之上的八角亭和镶嵌于岩体当中的栈道成为了建筑群的主体

4建筑位于山体顶部

这种情况是建筑位于山体的顶部,而且为了使得建筑更加的雄伟,山体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这种处理方式与中国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相似,其中的代表当数布达拉宫和金山寺等。

布达拉宫(图3)位于西藏省会拉萨。该建筑群依山垒砌,是一座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整座建筑位于山顶,并把山体包裹在建筑之内,山体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借助高耸的山体,布达拉宫成为拉萨城市的制高点和标志物,同时也成为整个城市布局的统领,结合高原地区蓝天白云的映衬,营造出神圣的宗教氛围,成为藏族建筑的杰出代表。古拙的宫殿,群楼重叠,呈现出横空出世、气贯苍穹的气势。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从山脚延续到山顶,殿宇相衔,台阁相接,组成了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建筑群通过曲廊、回檐、石级串连在一起,把整个山体包裹了起来。慈寿塔耸立山巅,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统领。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体的原貌,于是便有“金山寺裹山”之称。同时,塔、楼阁、殿宇、院落,借助地形又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变化,整体布局灵活又统一,与在平地建造的寺院相比,形成了更为宏伟壮观的空间效果。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等都借鉴了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设计手法。

5结语

时移世易,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和建筑设计所应注意的问题都在发生了变化。但是,因地制宜,对地形进行灵活的运用,却是每个时代建筑师都应该学习的设计方法。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的选址、地形的处理、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研究和总结,并且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宪夫.佳县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2]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府谷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