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现状及新走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文学阅读现状及新走向

王菲

王菲(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08-01

摘要: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视觉文化使文学的生产方式、表述方式和接受方式处在不断蜕变的过程之中。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新媒介的冲击,文学阅读该何去何从。在呼吁回归文学本身的口号下,重新审视文学阅读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恢复文学传统,从而利于文学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统文化;文学阅读

在西方历史上,20世纪初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到世纪中叶已经变为“图像转向”。图像已经成为生活乃至文学中的一个事实,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标志着图像时代即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事实上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视觉化的时代:图像化已经成为文学产品的聚焦点和归宿点,经典古籍的漫画化,古小说的插图化,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化以及视觉广告等等都是视觉文化时代的有力证明,伴随而来的就是文学阅读的历史性变革。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视觉文化?只有在理清了视觉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阅读的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般认为,视觉文化是和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表层上的差异很明显,即媒介这一外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视觉文化并非仅仅就是与视觉相关的文化,在其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常常容易被人所忽略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变化。也就是说,视觉文化表面上是眼睛美学的崛起,实际上是生产方式的革命;而决定着生产方式革命的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一文中,赵勇老师分别从后现代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层面分别解释了视觉文化的内涵。尤其是针对其后现代性,更突出它的视觉效果。正如艾尔雅维茨所说:“在后现代主义中,文学迅速游移到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化的靓丽辉光所普照。”[1]显然这种对视觉文化的认识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属于传统文化的非可视性。相对于视觉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更注重自身的可思性,它呈现的是凝思状而非外表的铺陈。传统文化更注重语言的内涵,在朴素的语言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感。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在文本之外寻求意义从而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思考,它往往和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等挂钩。

由于后现代文化、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基本对应项分别是现代主义文化、审美文化和精英文化,那么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文化即现代主义文化、审美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些文化要想继续生存,不得不借助于视觉文化为其张目,或者寄生于视觉文化进行整容。但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传统文化真的能够和现代媒介挂钩吗?比如乔伊斯的作品《为芬妮根守灵》被改编成可视性的剧作却是一个败笔,尽管他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电影技巧和手法。这是因为在乔伊斯的小说中,所有的只是“冰山一角,”它的深厚的内蕴性,给人的沉思性就决定了只靠图像来娱乐大众的视觉文化是不可能成功对其进行解码和重构的。

那么视觉文化对文学阅读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对文学首先做一个界定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影响着我们对于文学阅读的认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文学就是指以印刷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文学,它属于上文所说的与视觉文化相对立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文学在印刷媒介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在印刷术还未产生之前,文字往往是被刻在竹简、兽骨、青铜器和石头砖瓦上,或者写在布帛上,文字阅读起来都相当的困难,更不必说它的传播和发展。然而印刷媒介的产生却使文学经典典籍得以大量的印行、流通、传播和阅读。宋词的高度繁荣,宋代散文的异常活跃,明清白话小说的兴盛以及晚清民国以来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都和印刷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作家的创作是个人化的,读者的阅读更是个人化的。“读小说当然不同于听说书,不再是靠追踪一瞬即逝的声音,而是独自阅读,甚至掩卷沉思。读一遍不懂可以读两遍,顺着读不行可以倒过来读或者跳着读;不单诉诸感情认同,而且诉诸理智思考;不单要求娱乐,而且要求感悟启示。是的,读小说比听说书甚至读故事都要显得孤独,可正是这种孤独逼得读者直接和书中人物对话并寻求答案”,陈平原又说,“对于书面文学,我们可以使用我们最平常的想象力——我们的追踪与发现,积累与解释,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取得故事意义的能力。”[3]

然而,当读图时代即视觉文化时代到来时,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以图像呈现的视觉材料正在崛起。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阅读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那就是新媒介的冲击打破了陈平原所说的“孤独”的阅读状态,人们的接受从深层走向肤浅。

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字转化为图像,文学创作的通俗大众性决定了人们阅读的即时性,追求阅读的快感和人性化,同创作者一样,把一切高高在上的话语严肃地拉到尘世,给予调侃和解构。“好看”和“趣味性”成了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的必备武器,否则很难吸引大众的眼球。反过来,这又使人们对纸质媒介的兴趣日益低落,文学阅读也变得渐行渐远,语言感觉逐渐丧失,敏感力日益下降。文学阅读的变化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文学整个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印刷文学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构成,人们所接受的感知结构已经定型。所以,当发现文学阅读正在滑向危险处境时,人们对赏心悦目的美感的追求变成了追求刺激性的感官盛宴,审美的世俗性和生活化已成为潮流时,便有人开始对视觉图像所造成的视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感到担忧,于是他们便起来呼吁回归语言文学本身,然而,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他们也无力阻挡文学阅读的悄然变化。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来看,文学阅读仍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恢复的可能。

因为只要有传统的文学写作在,印刷媒介在,文学阅读就会延续。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是建立在传统文学的消亡之上的,二者甚至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语言和图像是不能脱离彼此的,语言表示抽象,它需要有视觉形象来支撑,无法想象完全脱离视觉形象的存在。通过视觉的接触,激活了人们在忙碌的时代中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让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去寻找和体验文字,这对于接受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写作都大有裨益。

曼古埃尔说:“当你在阅读时,你的五官都用了:眼睛从书上辨析文字,耳朵听着朗读的内容,鼻子闻着纸张、黏胶、墨水、硬纸板或皮革等熟悉的气味,你的手触摸着或粗糙或柔软的纸页;甚至味觉,有时,读者会用舌头舔着手指。”[4]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文学阅读没有视觉文化刺激那样过瘾,但是五官的全员出动,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身体沉寂,心灵凝思,随着一行行字的浏览,一页页纸张的翻动,构成了一种阅读场,伴随着从容不迫舒缓的节奏,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方式,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情愫,这是任何读图媒介都无法给予的。

在视觉文化时代,阅读要固定在荧屏上,随着起起伏伏的闪烁图标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当处于文学阅读时,读者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5],进入了一种审美的沉寂状态,这是喧嚣聒噪的视觉文化无法企及的。

由此推知,视觉文化时代下文学阅读是不会走向衰亡的。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文学阅读的吸引力,才是当下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里高度赞扬文学的“轻逸”、“简洁”和“迅速”,但是也并没有贬低“沉重”和“徐缓”。他告诉了人们“慢中求快”的诀窍,只有懂得了“慢”,才能理解“快”。在视觉文化时代,倘使懂得快中求慢,那么文学阅读就不会消亡,文学会更有力地向前迈步。

参考文献:

[1]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5页。

[2]转引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08页。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295页。

[4]曼古埃尔:《阅读史》,第302页。

[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神思第二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