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ICU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刘玉梅

刘玉梅(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心内科135019)

【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其相关护理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对200例ICU病房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ICU病房为感染的高发区域,其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泌尿道、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为感染高发的前三位。导致ICU病房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自身、环境以及长期置管、特殊药物的使用以及侵入性诊疗操作等因素。结论:要加强ICU病房的管理,改善病房环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大大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206-02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通常都是一些病情危重、伴有严重的潜在疾病、经历了重大手术、抵抗力低下以及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历史的患者,大多数患者带有各种介入性留置导管,因此,ICU病房是感染的高发区域,几乎是普通平房的3-5倍[1]。感染一旦发生,就会给医师对患者的救治产生严重影响,使患者的痛苦增加,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鉴于此,对ICU病房感染的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200例ICU病房发生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如何降低ICU病房感染率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0例ICU病房发生感染的患者,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子,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65岁以上的患者有103例,占51.5%,住院时间3-135天,平均65天。

200例患者中,有115例为留置尿管、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等,占57.5%,有153例使用Ⅱ联以上抗生素,占76.5%。

2.2方法所有患者均参照卫生部办法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对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

2、结果通过分析资料显示,ICU病房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好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以及消化道,分别为65%,18%以及7%,其他部位只有10%。详情见表1、表2。

表1患者感染年龄分布

本次研究的200例ICU病房感染的患者中,主要以真菌类感染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阪崎肠杆菌以及其他葡萄球菌、单胞菌、链球菌等,有37例为混合感染。

通过研究发现,造成ICU病房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的使用、长期置管、手术、侵入性诊疗操作等因素3、讨论3.1呼吸道感染ICU病房患者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居首位,主要是由于该类患者常常需要做侵入性操作治疗,器官的切开、气管插管、手术以及鼻饲等,这些治疗操作使得呼吸道的屏障遭到了破坏,呼吸道中的前毛运动功能失去,从而导致呼吸道以及肺部发生感染。在本次研究中,有135例患由此类原因而造成感染者,占67.5%。

3.2泌尿道感染ICU病房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因此常常需要导尿管,从而也造成了泌尿道的感染,在本次研究中,此类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排第二位。

泌尿道的感染与导尿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泌尿道的感染几率也就越大。本次研究中,泌尿道感染的患者有36例,占18%。

3.3消化道感染ICU病房的患者大多都肠胃功能比较弱,在广谱抗生素以及多种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下,使得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2],胃肠炎的发病率也因此而增大。在本次研究中,有14例患者为此类因素导致的感染,占7%。

3.4介入治疗治疗感染ICU病房患者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侵入性操作,特别是一些血管内的治疗,静脉动脉穿刺、各种引流、导尿以及器械通气等,这些操作技术不熟练,就会导致插管部位受损,病原菌趁势进入,发生感染。

3.5感染菌类在本次研究中,导致ICU病房患者感染主要为真菌,其中以霉菌为主,这与其他研究文献指出的基本相同。由于自然界中真菌的广泛存在,而ICU病房患者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造成菌群失调,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4、护理干预措施4.1基础护理措施加强,健康教育的开展ICU病房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要经常为患者进行拍背、翻身等护理,同时对日常的泌尿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要进行加强。在加强基础护理措施的同时,健康教育工作也要做好,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知识。同时要针对不同患者进行相应的疾病情况介绍、服药指导、保健指导以及饮食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早日康复出院。

4.2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护理人员每天都会大量接触患者的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被病原菌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因此,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以及感染管理。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如注射、手术、针刺以及清洗器具等操作,非常容易被刺伤划伤,一旦发生此类情况,带有病毒的体液和血液就有可能使患者发生感染[3]。所以,在医护人员进行此类操作时候,因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等设备,同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知识培训。相关研究指出,洗手能够有效预防ICU病房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强调洗手的意识,养成洗手的习惯。

4.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导致ICU病房感染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长期为患者使用抗生素,不仅会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大,还会使患者的抗药性以及耐药性增加,从而导致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在为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尽量使疗程缩短,术前采用静脉滴注,术中采用持续滴注,术后维持2-3天,最好不超过一周。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对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要时刻了解,及时准确地留取标本,把细菌涂片送检、培养,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

4.4环境污染控制ICU病房的环境应该安静、清洁,保持充足的阳光,并且要距离手术室近,与其他病房相比要相对独立,安置于人员流动相对少的位置。进入ICU病房的人员都要经过缓冲间,且要设置更衣室以及浴室等。对患者的排泄物、遗弃物品等敷料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墙壁、床、柜子等设施要定期消毒。每天定时为病房通风,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空气,每天两次,每次一小时[4]。此外,如果有条件,还应在ICU病房的门口设置风淋设备,对进入病房人员的衣服进行附着物的清除。对ICU病房人员的出入要严格管理,对探访制度要落实,进入病房的人员要更换专用的衣帽、口罩、拖鞋等。

5、结语综上所述,ICU病房的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泌尿道和消化道。造成ICU病房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的使用、长期置管、手术、侵入性诊疗操作等因素。此外,由于ICU病房的患者多数病情比较危重,长期卧床,且有部分患者还长期处于昏迷的状态,咳嗽能力丧失,使得气道分泌物排出的困难增加,这都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一旦感染,细菌就会很快繁殖,使感染恶化。因此,一定要加强ICU病房患者的基础护理,同时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定期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避免患者的菌群失调;控制好病房的环境,定期消毒,控制人员的进入,以及注意通风等。通过研究证明,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ICU病房的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张焕新.ICU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l6(11):118-120.[2]王玉敏.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十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31-132.[3]尉晓燕,李京立,李静.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98-1400.[4]同俏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77-179

来源期刊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