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历史教学中的人才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情理交融,历史教学中的人才观

任银平

任银平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高台中学陕西汉中723113

摘要:新时代教育倡导发展教育,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突出历史教育的伦理性、现时性和人文性。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重点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本文对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才观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才观;与时俱进

新时代教育倡导发展教育,新时代的人才观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突出历史教育的伦理性、现时性和人文性。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重点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要求与教学实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有道自我测评题:通过学习张骞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学而优则仕”的看法。张骞,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他出身农家,经历了26年的科场蹉跎,43岁时高中清朝状元,成为典型的纪史子集型人才,顺利取得了封建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功名。他应该走和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的道路:仕、官、绅。但这一年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辱求和,列强从《马关条约》中获得了更多侵略中国的权益,这一切都刺痛了张骞,他毅然放弃了来之不易的三品高官,发出“实业救国”这一中国近代最响亮的口号。主张发展民族工业与列强进行商战,并终其一生去实践: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按常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去判断此题说法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但我想用新课改的要求,再联系自己教学的实际来理解这道题。

二.历史教学与人的价值观培养

高中新课改对历史课做了很大改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育理念上,倡导发展性教育,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突出历史教育的伦理性、现时性和人文性。要求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重点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让历史学科能够成为滋养每个学生成长的补品。在这一教学理念下,我联系到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一般、道德观念极为淡薄、没有远大的人生追求、自我评价低下。对于他们,我应该怎样谈“人才”怎样谈“学而优则仕”?学习优秀能成才能成功,那他们呢?他们能不能成才?怎样成才?从张骞的人生经历我觉得更能帮助他们树立对人生、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三.树立做人的道德观念

古人云:先成人,后成才。人才的基础是人,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道遒。简单来说,就是真、善、美。信息时代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也使他们当中很多人思想迷失:以丑为美,以耻为荣,在他们看来很酷、很时尚;对父母、对社会一味索取,认为理所当然;挫折失败对他们来说不可面对。而对道德的根本真善美却一无所知。真,就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善,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在历史中追寻道遒如同在现实中一样。张骞26年的执着追求,不怕挫折是真;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振兴民族经济,弃官从商,默默奉献是善。一个人要想业有所成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该有真、善、美的道德之心,也只有那样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把对报效祖国体现在行动上。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才必须是爱国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们的功利思想也很严重,把读书作为当官发财的途径,认为也只有当官发财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没有任何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张骞弃官从商的终极目的是救国,他一生从事实业,无论成败都无怨无悔,是因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曾高度赞扬了张骞,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了南通的张骞。他的人生价值显而易见了。由此可见,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这又取决于他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树立全球化意识

人才应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中国现行教育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应试教育的结果是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他们大多只会考试,无其他能力。而放眼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人才资源极为重要。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多。选拔人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但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再看张骞的选择。作为经史子集型人才,他在当时已经有些过时了,当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使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时,张骞满肚子的仁、义、礼、智、信只能黯然伤神,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调整自己,重新定位人生。通过多次出国考察,他被工业强大的力量震撼了,意识工业将会是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回国后,身体力行,创办实业,大兴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通过这些说明:真正的人才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有全球意识,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勋.中学历史教育漫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夏德元.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文化研究,2012.12.

[3]何憬怡.新时代中学历史课个性化教学策略[J].教学研究,2017.11.

作者简介:任银平(1968.10-),女,汉族,大专学历,陕西汉中人,陕西汉中南郑区高台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