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的疗效分析

邱丽楠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标本同治,健脾理气法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无严重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辩证论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048-0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不适如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是临床消化系最为常见的疾病。中医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1]。根据患者的病情辩证论治治疗效果显著现对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达10年。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6.5±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达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并确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多潘立酮,10mg/次,每日三次,三餐前配合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辩证分型脾胃虚弱型8例,肝胃不和型12例,胃热阴伤型10例。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采用保和丸加减,方药为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连翘,苍术,厚朴,茯苓,香附,二芽。腹部胀痛加元胡,川楝子;吞酸加吴茱萸,川连;便结不通加大黄。

痰湿内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平胃二陈汤加味,方药为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六曲,枳壳,二芽。气逆噫气不除者加旋覆花;胸膈满闷加栝楼,薤白;痰黄口干加黄芩。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越鞠丸合四逆散加味,方药为香附,川芎,苍术,六曲,栀子,陈皮,半夏,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纳呆脘闷加藿香,佛手,白术;吞酸加吴茱萸,川连,海螵蛸;胀甚加川朴,乌药[2]。

外感寒湿: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药为藿香15g,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各6g,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各10g,甘草10g,焦三仙20g。

寒热错杂:采用辛开苦降,调和寒热。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为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党参,干姜,黄连,黄芩,柴胡,枳实,白芍,甘草。

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六君子汤加味,方药为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神曲,二芽,甘草。若脾阳虚加干姜,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门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

胃阴亏虚:养胃益阴,给予益胃汤加味,方药为沙参,麦冬,生地,白术,茯苓,花粉,石斛,玉竹,桑叶,扁豆米。

1.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保持2个月以上不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异常指标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30例,经中医辩证治疗,治愈12例(40.0%),显效10例(33.33%),好转6例(20.0%),无效2例(6.67%),临床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西药治疗,治愈11例(36.67%),显效8例(26.67%),好转4例(13.33%),无效7例(23.33%),临床总有效率达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要点为脾虚气滞。主要病理产物为食积、湿热、痰瘀等。究其病性,在本为脾气不足,属虚;在标为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属实。临证治疗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基本法则。中医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较多。多数认为因胃生理上以降为顺,只有胃气和降,才能腑气通畅,发挥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其病理特就是突出一个“滞”字,气机升降失常是发病的中心环节[4]。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误下伤中、饮食阻滞、痰气搏结、湿浊内阻、情志失和、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腑失去受纳,腐熟水谷及与脾的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的功能失调,而致胃气郁滞等一系列病变。胃气郁滞日久,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病及血而导致“湿阻”“食积”“痰结”“血瘀”等病理产物。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脾二脏,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痰、食积、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促胃动力,根除HP,并且可试用胃黏膜保护药。中医临床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以胃脘部或胸骨后攻撑作痛为主症者多实,以胃部隐隐作痛为主症者多虚,究其病性,在本为脾气不足,属虚;在标为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属实,临证时宜标本兼顾,以健脾理气法为基本治法。观察组中医辩证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西医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中医治疗临床效果更为突出,更大限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除了药物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于平时的自我调节。合理的生活规律、放松心情、劳逸相宜的工作安排、饥饱适度的进食方式、荤素适宜的饮食搭配,也是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常庆.浅谈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5例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633-634.

[2]邓定建.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5):32-32.

[3]甘德春.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22-125.

[4]雷力民,田玉玲,曾云.中医药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存质量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8):1432-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