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民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研究

马建波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民族中学马建波邮编616150

摘要:近年来,相关教学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当中,利用学科的特点来开展德育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彝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怎样在彝族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着重探究的问题之一。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彝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教育进行探究,通过有效的方法不断地优化民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关键词:彝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从教育教学来讲,加强德育教育,构建学生健全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体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了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但在当前祖国大统一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共同发展,加强彝族地区学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促进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立足、发展和成才非常重要。

一、当前彝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欲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语文课堂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者就必须要明确当前教学过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具体来说当前彝族地区学生德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当中不重视德育教育

彝族是一个优秀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拥有自己的文字。但正是受彝族语言和彝族文字与汉族语言和汉族文字的差别的影响,大多孩子学习汉族难度较高。如:彝语习惯宾语前置,把“你吃饭没有”说成“你饭吃没有”;彝语韵母和汉语韵母“ie”写法相同,但读法不同,汉语读“耶”,彝语读“诶”。所以,直接导致很多教学工作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仅对课文知识点和语文内容进行相关教学,并未挖掘语文教材当中所渗透的德育元素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的德育教学意识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德育教学,但很多教学工作者意识不到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未承担德育责任,未在语文教学当中运用恰当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科学地教书和育人,从而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缺失[1]。

(二)彝族地区本身的传统观念使然

彝族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性和传统观念。尽管要充分地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但是在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也应客观地看到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些文化和习俗。如彝族地区订娃娃亲的习俗,学生十几岁就结婚,甚至为了“亲上加亲”,定亲结婚的对象是表亲。这种状况既不符合法律也不符合当前的社会人文规范。再如,彝族同胞生活在大山地区,人们的观念相对比较守旧,而且封建迷信,形成一种“毕摩文化”,很多人在有病有灾时,首先都会寄托于神灵来化灾解难治病。这种情况也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其实,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些习惯存在问题,但几千年来积淀形成的文化已经在老一辈人心里根深蒂固,根本不给新一代人提供改变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当前民族地区学生德育教学工作质量不高的原因。

二、彝族地区课堂语文德育教育措施分析

在明确当前彝族地区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立足于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在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德育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元素,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关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意识,主动地、积极地挖掘语文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德育渗透。如《纪念白求恩》,讲述我国抗战时期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我国抗战一线提供医疗救助的故事,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内容的核心内容以及了解白求恩这个人物之后,教师可以引申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针对当前彝族地区有病不先看病,却求助于神灵这一现象就要引导学生,白求恩为什么要到我国一线支援,除了他大无畏的、无私的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医疗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加强德育教育。

(二)引导学生辩证了解民族文化,取精华去糟粕

教学的主要功能除了教书最重要的还是育人,而育人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当前彝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不符合社会人文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辩证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德育思想[2]。如彝族经典《玛牧特依》,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经典语言,在凉山彝族地区已流传千年。像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经典浸润心灵,让阅读丰富人生,弘扬和传承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这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在学习中,其实不难发现文中所描述的闻一多先生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源于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形成的由内而外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态度,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树立正确观念,遵守相关规则,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为人谦逊、遵守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总而言之,彝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要把握彝族地区学生的习惯以及文化才能针对相关问题依托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元素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实施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奕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韦美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语文德育[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