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爱心下健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让孩子们在爱心下健康成长

梁志军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三小学510800

心理学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他们性格的力量。而气质类型在人们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决定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要当好班主任,就应该在心理学上下功夫,先了解孩子的性格,洞悉他们的心理,再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从尊重、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为此,每当我接到新班时,一定对本班孩子做关于气质类型的心理测试,从而对孩子们的性格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调查、测试得知,本班孩子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相当部分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强,尤其有几个孩子特别明显,真是个性十足。记得上学期初发生的一件事:下课了,几个孩子到办公室找我,说在刚才上课时,老师提问,请一个同学来回答,因有不同的见解,引发了几个孩子的争论,并且互不相让,由争论变成了争吵,还挑起了“陈年旧事”,有些同学就起哄起来……这几个孩子还告诉我,那几个同学以前经常这样的。听了如此情况,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不是一种好现象,也肯定不是一种好习惯。我忙找来他们,平静地说:“你们遇到问题有不同意见时,要看看场合。时间允许、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议,想好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不是开骂战哦。如果课堂上的时间不允许,我们还可以用课余时间来讨论,对吗?”接着,我还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逐一谈话,有急于表达、不顾场合的“心直口快”型,有贪玩、故意违反纪律的想挑事型,也有看不惯不良行为“挺身而出”、“维持正义”型,每一种类型我都摸准他们的心态,一个一个地攻破,直至每个人心服口服。然后在班上小结这件事,目的在于告诉那些起哄的孩子错在哪里、该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上好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次“小风波”虽平静下来,但我没有放松,一直在留意,做好情况的跟踪,一有点抬头之势,我便立即处理。就这样,不正之风得以改变,见到的是课堂上既不失活泼也不会随意争论,变得言而有序了,各科任老师都说他们的上课进步很大呢。

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有其独特性,都埋藏着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力,它们勃勃待发,透射着光芒,需要我们老师去发现、去挖掘、去优化。每个人的性格均有优劣两重性,为此要不断地进行扬弃,发扬其性格中的优点,涤除性格中的弱点。优化性格绝非一朝一夕,要在小事中不懈地坚持。如,班上的男孩子聪明活泼好动,大部分都很能说,要他们静下心来好像比较难。于是,我找来几个特别好动的孩子,分别对他们说:“老师见你们这么聪明,肯定很能干,想请你帮忙。班上需要你……”因为老师说自己有能力,他们都很高兴,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这不但让他们有事可做,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为集体、为班级服务的热情和责任心。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会随时都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如哪里做得好,及时表扬强化;哪里不足,教给解决办法;有困难或阻力了,给予帮助和鼓励。就是这样,原来的“话痨子”变成班上的“实干型”了,而且还带动着其他原来对班级工作不太热情的孩子加入到队伍当中,班上事事有人管,人人乐意管。如抬早午餐、分餐,每天的值日组长,管理图书角、平台、电器、纪律,早上带读等工作有条不紊,并养成了好习惯。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性格是天生与后生的合成,性格受于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改变、完善。”既然性格更依赖于后天的教养,所以我对学生不仅从心理测试上,更从日常生活中,以性格的表露背景为对照,把握其性格特点,不断地为性格的优化而努力。如,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性格很沉静,刚开始,我发现她没说过一句话,有什么事情只是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愁眉苦脸、嘟起嘴巴是常见的神情。我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后,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了,于是我特别关注她,上课让她回答问题,课堂上我与她经常眼神交流,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乖巧时送她温柔的笑意,并且在班上多表扬她,还经常跟她聊聊,困惑时一次悉心的开导,困难时一个小小的帮助,叩开了她情感的心扉,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情感共鸣。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变得乐观了,笑容多起来,还常到办公室找我,学习积极了,作文进步可大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教师欣赏、喜欢学生,学生也会反过来欣赏、喜欢教师,这是一种回报性吸引。所以,我尽量让孩子们喜欢我,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同学很认真(尽职尽责、聪明……),一定能做得更好!”有了鼓励就来了动力,现在,孩子们学习主动性提高了,班级管理能力和凝聚力增强了,班上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转变。

我从教二十多年,坚持“我以我心付童心”为工作宗旨。“我以我心付童心”,一是我的心向孩子心理靠近,另一层意思是我把心交给孩子。只有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更有效地更好地走近他们,让学生身心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