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陈正斌

◇陈正斌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成都610100)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反观新课改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习惯、能力、思维上的变化,而这些根本性的转变离不开教学的引领者——教师。传统教学理念重在教师的“教”,重心在前,强调“以教定学”;新课改下的教学重心在后,更加强调学生的学,注重“以学定教”。因此,要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对教学理念应有较大的转变。这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转变。

一、对传统课堂的认识

1、在教学方面,严格遵循教材知识,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教学是教案到黑板的搬运;内容上没有对课程的整合,脱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发挥的可能。教师备课重在知识系统性以及知识的传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固定模式,讲授问答多,探索交流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是一种静态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在目标上,强求一致,个性不能得到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发展,无视学习的价值观。而且在对象上主要是班级的中等及以上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则采取放弃的态度。

4、在组织学习方面,常常“掐头去尾烧中段”,任务多,乐趣少,课堂就是操练,不可动态生成。在课堂上,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知识被动接受生成。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是课堂上唯一的中心,学生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5、在教学评价上,“唯分数论”,对学生指责多,鼓励少,学习的自信心不能确立,不民主,不平等,师生关系不和谐。

6、在教学方式上,讲解多,思考少,过多地单向活动,一言堂,学生无法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主要是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或是一些没有思维深刻性的问题讨论。

7、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永远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课堂体现了教师的强势控制,所谓“将军的战场,教师的课堂”,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师的掌控中,缺乏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知识的生成也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力。虽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但真正在课堂上并没有体现,绝大多数课堂仍是“师传生受”模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变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展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期待:师生平等对话、知识互动生成、智慧激烈碰撞、课堂妙趣横生、师生心灵融合、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课堂呈现以下特征:

1、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2、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课堂真正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开启其幽闭的心智,放飞其囚禁的情愫。

3、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师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4、学生激情燃烧的广场。在课堂上,人类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历史的风云变幻,伟人的沉浮拼搏精神等一一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充分地燃烧着自己的思想激情,或痛恨,或赞美,或抒怀,或感慨,或悔恨……课堂理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场所。

5、学生思想碰撞的原野。充分让学生的思想体验在课堂上尽情交流、碰撞,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欢呼理想与美好,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6、学生放飞梦想的天堂。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共同学会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兴趣广泛,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赢得效率。课堂上师生鉴赏着人类的文化精品,陶冶着高雅情趣,精神营养不断充实,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科学素养不断丰厚,然后放飞心灵,放飞梦想,将人类的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生存的火炬,从而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通过以上传统课堂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讲究的是面向全体,且每个个体都“其学融融,其乐融融”,每个个体都有不同层次的提升!真正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在师生关系方面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的角色定位——主导地位。

首先,什么是主导,朱作仁教授认为“主导”的本意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教导,即教育、引导、指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二是辅导,即辅助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中、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导帮助,如流水受阻需及时疏导。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导”地位的认识有误,认为主导就是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连珠炮般的发问,学生如流水般的回答。其实这就是传统教学的“师传生受”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话语权,剥夺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也许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期的考试成绩上还看不出弊端,但在长期来看,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后继学习是有较大影响的。那么,教师是不是不讲就对了呢,这也不对!教师的“讲”和“问”是必须的,尤其是关键处,要字字见血,句句命中要害!给学生启迪!同时,还要惜字如金!

其次,我们教师要怎么体现主导地位呢,要做什么,怎么做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指导者,设计者,合作者,鼓舞着,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工作主要在课前精心准备上,第一备课定位要“以学定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学习欲、接受力、情感状态、学习习惯、知识背景等),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第二充分挖掘教材的编制意图,发掘其能力立意点,结合学情找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域(共鸣区域)、困惑区域(引导区域)。第三备教师自身优势和心境,致力于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第四现有资源的整合,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备课组教师的优势互补、网络资源等的整合。第五备过程,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使学生学习有劲(驱动机制、情节设置);二是使学生学习有路;三是使学生学习有法。第六备板书和作业布置。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教案、学案的编写和课件的制作。

2、学生的角色定位——主体地位。

主体,在教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是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3、师生课堂的有机配合。

通过前面的论述,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好了学案,接着就是有效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谨记:“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也算不上有效课堂。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帮助。教师的课堂地位的体现主要是在学生思维上有难度或困惑的地方,一个字“导”。“导”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指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予点拨,启发思维,但又要注意“点到为止”,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只能帮助学生分析或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答案一定得从学生口中给出,教师必须忍住到了嘴边的答案。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当然,“导”要适度,针对学情而言,过多会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少又会使得主导地位缺失,课堂的有效性降低!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

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而且是有效参与:要情绪饱满;交往互动:或沉思,或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等形式不拘一格,问题的得出要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合作交流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师生互助交流共同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教师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感叹学生的聪明和意想不到!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去营造: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学生思想碰撞的原野、学生放飞梦想的课堂,我们的课堂一定深受学生喜爱,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应该局限于学生的分数,而应该是通过课堂学习后学生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