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杜菁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杜菁英

杜菁英

杜菁英(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十三病区浙江东阳32210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因鼻腔疾病(如鼻中隔、鼻息肉等)及过度劳累、受凉等原因所致。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段。它既保证了病灶清除的彻底性,又重建了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生理功能。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85例慢性鼻息肉和患者行内窥镜下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进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85例,包括慢性鼻窦炎39例、鼻息肉4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79±12.19)岁。

2结果

85例患者中2例于出院后出现轻度术腔粘连并发症。l例是在出院后第2周发生,另1例是在出院后第3周发生。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病史,协助完善相关检查。除抽血查心肺肝。肾功能及血象检查外。常规做鼻部冠状位CT检查,并记录患者的视敏度和眼球活动度等。女性患者月经期、血液病及出凝血机制障碍者由于凝血功能下降,可能会出现大出m,应暂避免手术;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抗炎等治疗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

3.1.2术前准备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3夭,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遵医嘱增加营养,预防感冒,保持口腔与鼻腔清洁。术前l天剪鼻毛、剃胡须、理发。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滴鼻剂方法。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忌食辛辣食物,以减少粘膜刺激。全麻患者通知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术前遵医嘱及时准确予麻醉前用药。

3.1.3心理支持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述术前、术后注意事项,介绍鼻内镜手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以最佳状态配合手术。85例患者均未出现焦虑过度而拒绝或延迟手术的情况。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1)局麻术后病人取半卧位,以减轻头面部充血肿胀。(2)术后48h内可行鼻额部冷敷,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组织肿胀,降低神经未梢的敏感性,可起到减轻鼻部渗血,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3)术后由于鼻腔填塞需张口呼吸,嘱患者多饮水湿润口咽部,补充水分等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不适。对疼痛敏感者,可服用镇痛药。(4)加强口腔护理,防止伤口感染。

3.2.2伤口出血的预防及护理(1)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减少出血因素。(2)患者术毕同病房,嘱其将口内分泌物吐在弯盘中,以便较准确估汁出血量。注意密切观察鼻部渗血情况,患者吞咽动作频繁或从口腔吐出鲜血渐多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加速止血药物的输入并经常巡视、避免大出血至休克。(3)告知患者有打喷嚏感觉时,应立即张口呼吸,以免填塞物松动脱出引起出血。嘱患者勿大声说话,不要挤压鼻部,若鼻腔填塞物自鼻腔脱出,切忌随意拉出。

3.3.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d内可有吸收热,如持续发热或高热提示伤口感染或发生并发症,全身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预防颅内感染发生。

3.3.4脑脊液鼻漏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鼻腔有无透明或不凝固血性液体流出应考虑脑脊液鼻漏可能,并行分泌物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旦确诊应绝对卧床2—4w,取半卧位,避免咳嗽、打喷嚏,忌撮鼻及预防便秘,避免颅内压升高;禁止滴药,冲洗、填寨;加强抗感染治疗,严重者行修补术。

3.3.5视神经损伤的观察护理术后注意监铡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改变。通过对光反射对视神经功能进行判断。动态观察视力恢复情况,准确记录在护理病历中。

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士应进行有计划的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感胃,尽最不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有报道术后合理用药和恰当的术后处理及定期鼻内窥镜随访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此,向患者说明鼻内窥镜术后复查及定时清洗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3个月内一般1-2w复诊1次,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保持鼻腔清洁,促进粘膜上皮生长,恢复鼻窦功能。通过对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让护士更多的体会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同时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在提高手术疗效和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剑了很重要的作用。

5讨论

鼻内镜手术为鼻息肉和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加强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定时复查,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复发,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臧永幸.鼻窦镜下鼻息肉85例的术后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473.

[2]郭育华,黄幼凤.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原医刊,2005。32:64.

[3]席淑新主编.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