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占位39例MRI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鞍区占位39例MRI诊断分析

王玉东

王玉东(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277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23-02

【摘要】目的分析鞍区占位的MRI特征,提高鞍区占位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鞍区占位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2例,生殖细胞瘤2例,rathke’s囊肿、动脉瘤和转移瘤各1例。结论不同病变有各自的好发部位,MRI各有其形态特征和信号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帮助很大。

【关键词】鞍区占位MRI诊断

MRI是鞍区占位的最好检查方法之一。本文整理分析经MRI检查的鞍区占位39例,旨在提高对鞍区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鞍区占位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8-75岁,平均43.2岁。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

1.2MRI检查使用HITACHIARIASⅡ0.3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SE、FSE、FIR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T2WI或T2FLAIR。增强采用Gd-DTPA快速静脉注射后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

2结果

2.1垂体瘤17例(43.6%)垂体大腺瘤11例,呈类圆形或葫芦状,少有分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边界清楚;垂体微腺瘤6例,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垂体上缘局限性上突,垂体柄向对侧移位,鞍底可有下陷。

2.2颅咽管瘤6例(15.4%)4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鞍上及鞍内,呈不规则分叶状或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较均匀或欠均匀;伴视交叉上抬、蝶鞍增大。

2.3脑膜瘤6例(15.4%)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边界清楚,瘤体相对较大。4例压迫视交叉,1例包绕颈内动脉,1例侵入鞍内致蝶鞍增大。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例有囊变,瘤周少有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2.4表皮样囊肿3例(7.7%)表现为鞍上池区偏侧或正中不规则形状的占位,边缘清晰,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T2FLAIR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无强化。

2.5蛛网膜囊肿2例(5.1%)1例位于鞍上池内;1例位于鞍内部分突入鞍上池。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占位,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视交叉受压上抬,无强化。

2.6生殖细胞瘤2例(5.1%)1例为松果体区肿瘤为蔓延而来,1例起源于鞍上池或下丘脑。为不规则实性肿块,呈T1WI稍低、T2WI较高信号,呈均匀明显强化。

2.7动脉瘤1例(2.6%)发生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为类圆形囊性占位,T1WI、T2WI均呈流空低信号,附壁血栓T1WI呈较高信号。

2.8rathke’s囊肿1例(2.6%)为类圆形薄壁囊性,位于正中,蝶鞍不扩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无强化。

2.9转移瘤1例(2.6%)为鞍上池、鞍内及鞍旁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呈均匀明显强化,鼻咽部、蝶窦可见肿瘤,病理证实为鼻咽癌。

3讨论

3.1垂体微腺瘤位于鞍内,高度小于10mm,MRI典型表现为垂体增大,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相对低信号,这是由于微腺瘤大部分由垂体门脉系统供血,微腺瘤强化的高峰要比正常垂体滞后[1]。

3.2脑膜瘤起源于鞍旁、鞍结节、鞍隔等,多见于鞍旁或鞍上区,女性多于男性。T1WI等或低、T2WI等或高信号。

3.3颅咽管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肿瘤钙化率较高,其边缘弧线形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2],结合CT检查更为明确。

3.4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两者区别是蛛网膜囊肿比较圆滑,T2FLAIR呈低信号,信号特征与CSF相同,而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信号随囊肿的成分而变化,有见缝就钻、沿蛛网膜下腔扩展的特点[3]。

3.5生殖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松果体,对放疗敏感,在放疗后病灶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3.6鞍区动脉瘤为类圆形或囊性占位,T1WI、T2WI均表现为流空影,MRI可显示瘤体与发生动脉相连。

3.7rathke’s囊肿为圆形或类圆形,薄壁囊性,增强扫描无强化。

3.8鞍区转移瘤多为鼻咽癌侵犯,故MRI显示鞍区占位时应常规观察鼻咽部有无异常。

总之,鞍区占位的MRI诊断主要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缘、信号强度、均匀性等信号特征,这对病变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裕华,史浩,朱翠玲.垂体瘤动态增强MRI影像技术研究进展.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5(5):294-296.

[2]柏沙美,江新青,郑立强.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5):8-10.

[3]赵华.鞍上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