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赵明琴

赵明琴

(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溶栓治疗37例溶栓成功,成功率92.5%。结论:通过临床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防治并发症。目前开展的急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和机械性疏通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介入性治疗,能使心肌血运重建,挽救濒死心肌,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45-02

心肌梗死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1]。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3岁。前壁14例,侧壁9例,后壁5例,下壁12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憋喘、胸痛等。

1.2方法

1.2.1肝素使用中要注意保护血管,肌肉注射后穿刺处加压时间应延长,防止皮下出血和深部组织血肿。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有无黑便、血尿、咯血等出血倾向,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调整肝素用量。

1.2.2利多卡因主要用于AMI后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使用时注意利多卡因过量可能发生嗜睡、定向力障碍、肌肉抽搐。静脉使用,半衰期很短,药停作用即消失。

1.2.3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使用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副反应,应用硝酸甘油后可引起头痛。此时应减少剂量或减缓滴入速度。

1.2.4溶栓药物溶栓前患者入院后应立即检测酶类及各项有关化验,如: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血常规等[2]。同时协助医师询问病史,以利严格选择适应证,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溶栓过程中观察胸痛缓解情况及胸痛的性质,溶栓后冠脉再通,血流重新灌注梗死区,患者胸痛可迅速缓解。要定时抽血查心肌酶,同时做全导联心电图,测量S~T段下降幅度,观察有无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有出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有颅内出血。轻度出血可只有血尿、血便、穿刺部位血肿等。一旦出血,应视出血量选择治疗方法,如出血量不大,对血压没有影响,可停用溶栓、抗凝药物并进行观察;如出血量大,应迅速输血,因为输血可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有利于止血。在此期间护士应加强对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2.结果

本组所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溶栓治疗37例溶栓成功,成功率92.5%。

3.讨论

心肌梗死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如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畸形、痉挛等。其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导致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少数情况下由于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这些均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心肌供血不足或中断,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当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溶栓药物是以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3]。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第一代纤溶药物有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不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溶解作用明显,可致全身纤溶状态。尿激酶150万~20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链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60min内滴完。第二代纤溶药物主要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为代表,具有纤维蛋白选择特性,主要溶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而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第三代纤溶药物是通过对t-PA进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改造获得,主要特点是半衰期长,血浆清除减慢,更适合静脉注射给药。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一般以100mg在90min内静脉给予,先静脉注射15mg,继而30min内静脉滴注50mg,其后60min内再静脉滴注35mg。

急性心肌梗死6~8周后,病情稳定、体力恢复、病程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康复锻炼。适当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体力活动量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心肌梗死前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等。活动时的监测: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在护理人员的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运动时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加大运动量,进入高一阶段的训练。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超过15mmHg,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降≥0.1mV或上升≥0.2mV,则应退回到前一个运动水平。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健美操等,每周运动3~4天,开始时每次10~15min,逐步延长到每天30min以上,避免剧烈活动、竞技性活动、活动时间过长。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患者有益[4]。性生活应适度。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患者定时测脉搏,定期门诊随诊。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时,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及时就医。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已经大大下降,采用监护治疗后由过去的30%左右降至15%左右,采用溶栓治疗后进一步降至8%左右,住院90min内实施介入治疗后则降至4%左右。

【参考文献】

[1]王理文.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特别健康:下,2014(2):69-69.

[2]袁清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84-85.

[3]熊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189-190.

[4]梁玉芝.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