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青年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王志刚

王志刚(河南省临颖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临颖4626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39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特点、心电图变化、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女性比例低,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以st抬高多见,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有其特点,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同时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青年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224-02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研究分析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390例(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标准)[2],青年组53例,年龄22~45岁,中位年龄38.0岁;中老年组330例,年龄46~81岁,中位年龄59.0岁。

1.2方法比较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大等)、发病特点(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检查结果、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等)、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青年组男性比例高,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比例高,心电图以st段抬高多见,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见表1。

表12组临床特点比较

3讨论

青年心肌梗死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冠脉栓塞等有关。近年来随着高危因素的增加,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对比2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有下列特点:①从性别差异看,2组均以男性发病比例高,但青年组男性发病比例95.00%(3/60)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0.83%(50/240),主要原因可能是与青年男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较女性相对较普遍有关。,而该年龄段女性处于生育期,雌激素分泌较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此外也与青年女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较男性相对较少有关[3]②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大等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笔者观察发现在中青年患者危险因素以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为主,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还导致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黏附因子表达,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促发心肌梗死;青年人工作生活的快节奏,过度劳累,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血管内膜收缩,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引起内环境紊乱,促进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4][5][6]。③中青年患者多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达95.00%(57/60),而老年人胸痛症状不典型占43.18%(95/240),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心脏自主神经退行性病变、反应迟钝和疼痛阈值增高、对痛觉不敏感等有关。④在本研究中,体表心电图多表现st段抬高型,与其发病多冠状动脉痉挛,多为单支病变[7],无电向量抵消等有关。⑤本组资料中青年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老年组,这与中青年患者的生理功能较为健全,原发病少,心肌储备能力、组织修复能力等较老年人强有关。⑥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短、住率明显低,是因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多为单支病变,且病变相对简单,对再灌注治疗效果良好[8],因此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但由于病史短,心肌缺乏缺血性预适应过程且侧支循环未及建立,因此临床表现疼痛剧烈,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应引起重视。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和年轻化趋势,青年心肌梗死有其特点,危险因素是多可以纠正,加强健康教育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极其重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是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因青年人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好,应提高对中青年发生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无论有无诱因,未明确诊断均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9]。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97—199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10

[3]方儒修.女性冠心病的特点田.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5—146.

[4]陈玲玲.青年与中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临床探讨•2011,49(19):137-139.

[5]罗林杰,王朝晖,董少红,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吸烟与其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3):206—208.

[6]李建文,周钢铁,罗伟陵,等.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3):33—35.

[7]王宏胡大一李田昌等.327例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3):301.

[8]宫海英,张春亮,田春燕,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一附107例分析与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8,13(2):117—1l8.

[9]李伟东.不同年龄阶段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4):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