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巫旺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巫旺东

巫旺东

广东龙川县赤光中学巫旺东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里所说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是语文课要培养的自学能力。

所谓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和其他技能去有效地获取语文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增进其他技能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结合。

如何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更谈不上自学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习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确新世纪对语文学科的实际要求,强调语文在社会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如诗歌朗诵、演讲、小论文撰写、上网搜集信息等,使学生领会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他们经过亲身实践,不论成功与失败都会产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

2.以新颖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不错,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不经意间获取了新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开头新颖、别致、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兴致高涨;结尾有余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刨根究底的欲望。教师也可应用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适时进行激励和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或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激励;或表露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进行期望激励;或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进行前景激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行成功激励等。反馈原理是促进学习的一条原理。通过反馈,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得到肯定,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适当的缺点与不足的反馈,能使学生从中明确自己的差距,收到鞭策。当然,反馈的方式可以由老师提供,也可以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进行。如学生作文的自改、互改、教师讲评等等。

总之,我们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运用各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学习与其他事情一样,要养成习惯,而语文学科的特点特性,更要求学生要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因为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语文学习习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得到反复训练与培养。在人的身心发展极为迅速与充实的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语文学习习惯,无论其优劣,都将深刻久远地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应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笔者认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抓住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是无声的老师,字音字意及相应用法字典都说得非常清楚。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条件。每一个语文教师如果都要求学生人人有字典或词典,看书、读报、看电视等一遇到生字、生词就去查,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必然会大大增加,对信息的敏感性会增强,也会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多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学好语文就得多读,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广阔天地,更丰富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革命前辈徐特立有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种“笔墨”就是写读书笔记,由于他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因而由一个少年时期只上过六年私塾,后在长沙仅读四年师范的乡村教师成为知识渊博、誉满中华、受到毛泽东同志爱戴的教育家。写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摘抄、写心得、编目录。特别是前两种,一定让学生学会,并养成写的习惯。

3.积累的习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离不开积累,学好语文更需要积累。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要从字词的积累着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通过字典、词典去积累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去扩大词语的积累。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但事实上,有些学生对积累的重要性不以为然,总以为语文可以靠突击取胜,平时学习敷衍了事。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统一布置积累性的作业,如词汇的积累、文言知识的积累、文学知识的积累等等。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能了解教材各个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尤其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个性。

三、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关键在于进行学法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学获取知识”。而学生一旦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能发展并加强自己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终身受益。这一点就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掌握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自觉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对于学习在文章体裁和写作方法上大体相近的课文来说,尤其重要。

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是为了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如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训练,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自学习惯,授予自学方法,使其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