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况

朱晨晨

朱晨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230061)

【摘要】综述了目前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的常用分析方法。

【关键词】有机酸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39-02

有机酸类是指含羧基(-COOH)的酸性化合物,它主要存在于中草药的叶、根、果实中等。包括脂肪族有机酸如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等,和芳香族有机酸如苯甲酸、水杨酸、咖啡酸(Caffelcacid)等。除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外,一般都以成盐的形式存在。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渐深入,不断地发掘出中药中有机酸的新成分及新作用,因此,有机酸作为中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中药有机酸类成分在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几种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方法做一综述。

1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1溶剂提取法

有机酸存在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形式。由于游离型有机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因此先将药材酸化后使有机酸游离再用适宜的有机溶剂提取。师清芝[1]等用含0.3%氨的6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甘草中的甘草酸提取率较高。

结合型有机酸多溶于水,乙醇,甲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因此可以用水或稀碱水溶液(如1%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直接提取。如谌立巍等[2]选用水解法提取没食子酸,有效地排除了其他成分对测定的干扰。

1.2超声提取法

超声提取法即超声空化中微小气泡的爆裂会产生极大地压力,使植物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的破裂在瞬间完成,缩短了破碎时间,同时超声波产生的振动作用加强了包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溶解,从而显著提高提取效率。是目前,实验中提取方法使用最多,最方便,提取效率较高的一种方法。江茶龙[3]等采用石油醚(60-90℃)超声提取木瓜中的三萜类成分。

1.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具有萃取和分离的双重作用,物料无相变过程因而节能明显,工艺流程简单,萃取效率高,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质量好,无环境污染。蒋盛岩[4]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超临界萃取为提取条件,以熊果酸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夏枯草果穗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1.4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常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以吸附溶液中需要分离的离子。广泛用于提取有机酸、氨基酸等小分子生物制品。如马彬昌等[5]采用732型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山麦健脾口服液中的有机酸,以枸橼酸为对照品,方法准确,重复性好。此法分离效果好,但耗时较长。

1.5硅胶柱色谱法

通过微调洗脱用混合溶剂间的比例来改变极性,从而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的。如杨志学等[6]将马蹄莲中的乙醇提取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有机酸并通过波普分析确证为棕榈酸和肉豆蔻酸。潘建斌等[7]用硅胶柱色谱法并用三氯甲烷-甲醇进行梯度洗脱分离从草木犀中分离得到阿魏酸及对羟基苯甲酸。

1.6水蒸汽蒸馏法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低级脂肪酸或者芳香酸的提取。如提取青果挥发性成分(十四(烷)酸、9-十六碳烯酸、棕榈酸、9,12-十八碳二烯酸、油酸)采用水蒸汽蒸馏法等[8]。

2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测定方法

2.1中药总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2.1.1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一般常用于中药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是利用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张奇[9]等应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总有机酸的含量,以琥珀酸计,平均回收率为107.77%,此法简便,可行。

2.2中药有机酸类单体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

2.2.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

RP-HPLC要根据样品的结构与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检测器。一些常见的ODS色谱柱有Hypersil、Shim-pack、Nova-park、Kromasil、μ-Bond-park等,流动相一般使用酸性物质,而UV则是通用的检测器。

朱晨晨[10]等采用Shim-packCLC-ODS柱(250mm×4.6mm,5μm);甲醇-水-冰乙酸-三乙胺(265:35:0.1:0.05);检测波长210nm,测定市售木瓜饮片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邹盛勤等[11]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甲醇-水(87:13)为流动相、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波长210nm,测定了不同产地紫苏子和白苏子中乌索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

2.2.2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HPCE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电泳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方法。具有分析速度较快,流动相用量极少,选择性强等优点。张锋[12]等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高频电导检测;未涂层弹性融硅石英毛细管柱55cm×75μmID,有效长度46cm;1.2mmol/L三乙胺-HCl(pH=10.60),β-环糊精(0.08mmol/L)为运行缓冲液;分离电压12.5kV;重力进样10s(高度20cm)对夏枯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进行测定。

2.2.3离子色谱法(IC)

离子色谱能测定有机阴离子,碱金属,有机酸,铵盐等。按分离原理分为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离子排斥色谱(ICE)。符继红[13]等采用Shim-packIC-A1阴离子交换柱,用2.5mmol/L邻苯二甲酸和2.4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混合溶液为流动相,对桑叶中的无机阴离子(F-,CI-,NO2-,Br-,NO3-,SO42-)和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乙酸)进行了测定。

2.2.4薄层扫描法(TLC)

TLC用于中药中萜酸和芳香酸的研究较多。是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王维礼[14]等,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0:5:8:0.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液为显色剂,测定波长λs=535nm参比波长,λR=650nm,测定了山楂丸中熊果酸含量。杨辉[15]等以环己烷-丙酮-醋酸乙酯-冰醋酸(65:25:10:1)为展开剂,扫描波长λS=220nm,λR=330nm测定了齐墩果酸片的含量。

2.2.5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

GC-MS技术是测定有机酸类成分准确、有效的方法,为有机酸的分析研究带来了较大的益处。贾献慧[16]等以GC-MS法测定中药胡颓子叶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

3结论

中药质量分析在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上运用的方法很多,但各有其适用范围。根据具体检测成分来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得出合理,优越的结果与结论。对中药的质量评价及标准的制定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方法中,酸碱电位滴定法是利用电位的突越来确定滴定终点,它既克服了中药提取液由于颜色较深而导致酸碱滴定指示剂难以选择的障碍,也解决了滴定终点指示不明显的问题;其中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将待测物与其他物质分离,操作简单,测定结果准确;高效毛细管电泳法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离子色谱只限于小分子脂肪酸的分离;薄层扫描法经TLC初步分离后,能去除部分干扰物质,但具有操作繁琐,误差相对较大的缺点。因此,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测定方法,除了要考虑欲分析的有机酸类成分的结构与性质外,还要考虑中药中其它成分对它的干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选用一种或者多种方法相结合,以确定达到最佳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测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师清芝,唐星,等.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6):427.

[2]谌立巍,陈思敏,吴小唯,等.两种青果中没食子酸和总鞣质的含量测定[J].内蒙古中医药,2008,(5):50-51.

[3]江茶龙,谢晓梅,张玲,等.木瓜中三萜和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J].安徽医药,2010,14(10):1149-1150.

[4]蒋盛岩,彭春桃,赵良忠,等.夏枯草果穗熊果酸超临界萃取的研究[J].邵阳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44-46.

[5]马彬昌,吴川彦,胡兵.山麦健脾口服液总有机酸含量测定[J].中国药师,2005,8(11):910.

[6]杨学志,李鹏,马廷升.马蹄莲中有机酸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中国药学,2008,6(2):141.

[7]潘建斌,廖时余,谌理波等.草木犀中有机酸类化合物的成分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7):58.

[8]孙琴,解国惠,肖顺汉,等.GC-MS测定青果中的挥发油[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3):353-354.

[9]张奇,叶正量,李德坤,等.电位滴定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总有机酸的含量[J].陕西中医,2011,32(3):342-323.

[10]朱晨晨,谢晓梅,程菁菁.市售木瓜饮片质量考察[J].安徽医药,2011,15(5):577-678.

[11]邹盛勤,陈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紫苏子和白苏子中乌索酸和齐墩果酸[J].生物加工过程,2008,15(8):53.

[12]张锋,朱培仪,宋粉云.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2):108-111.

[13]符继红,张丽静,孙莲.离子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桑叶中的无机阴离子和有机酸[J].内蒙古中医药,2006(2):26-28.

[14]王维礼,程晓英,付凌燕等.薄层扫描法测定山楂丸中熊果酸含量[J].中国药业,2007,16(19):18.

[15]杨辉,赵咏,李军.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齐墩果酸片的含量[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2):207.

[16]贾献慧,王晓静,牟忠祥,等.中药胡颓子叶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成药,2009,31(6):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