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溪字义》“根原”范畴所存在的差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析《北溪字义》“根原”范畴所存在的差别

毛凯

毛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76-01

摘要:陈淳的《北溪字义》范畴中的关联,历来被各大家所阐释,其中邱汉生先生,张立文教授,张加才博士都有过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北溪字义》中的卷上卷下的“根原”范畴具有认识上的高低之分,对此做出一定的理论论证。

关键词:陈淳;《北溪字义》;根原;范畴

陈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号北溪,人称北溪先生。曾两度赴学于朱子,第一次被朱子授予“根原”二字,朱子认为“凡道理皆从根原处穷究,方见得确定”。(《朱子语类》一百一十七卷)遂陈淳日用间均穷究“根原”来处。第二次陈淳被朱子训诫要在多做下学工夫之时亦不可割断于上达,须下学上达融会贯通。于是陈淳此后日用间本分都细细做到去理会去深造去充实下达从而以彻上达。陈淳的《北溪字义》即是一本“言则太极理气之源头,性命道德之宗旨,心学一贯之会归,阴阳鬼神之通复,异端曲学之流弊”(《清戴嘉禧序》)的义理之书,习之从而达到“以示下学正的,而上达之途”(《清戴嘉禧序》)的明道之旨。

《北溪字义》书中所著字义二十六门,分上下二卷阐之。这二十六个范畴历来被各时期的大家认为不是无关联的单纯义理字义之学。邱汉生先生曾指出“从二十六条目的内容看,卷上似着重论人,如性,心,情,意,忠恕等等,卷下似着重论理,,如理,太极,经权,鬼神等等。”(《宋明理学史》卷上人民出版社第500页)邱先生认为这二十六个范畴可以大概分出个条理从而做以区分。张立文教授则认为“这二十六个范畴中,虽有客体范畴,但大部分是主体心性范畴,如心,性,情,才,志,意和主体道德修养范畴诚,敬,恭敬,仁义礼智信,忠恕,忠信,德,中庸,义利等,属于本体或实体范畴有道,理,太极,皇极,中和,命,鬼神,经权等。即使是客体范畴,不仅指客体或对象自身,而且也包含主体所赋予的各种属性,成为主体化或对象化了的客体。同时,主体范畴也不仅是主体自身,而且往往演化成客体化了的主体。”(《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页)张立文教授认为书中的范畴之间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具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互渗透性。张加才博士认为“《北溪字义》分上下两卷。卷上为内圣之学;卷下为外王之学。卷上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心性论,包括:命,性,心,情,才,志,意;后半部分为道德论或功夫论,包括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卷下实际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本轮,阐明外王之学的根据,包括道,理,德,太极,皇极。第二部分为教化论,包括中和,中庸,礼乐,经权;第三部分批判异端,包括批判流俗‘鬼神’迷信和‘佛老’空无之学”。(《诠释与建构——陈淳与朱子学》人民出版社第142页)张加才博士把书中二十六个范畴做了一次细密的分析和梳理,从而达到使读者纲目清晰,层层深入的效果。通过学习前辈的研究成果和我自身的理解,在这里我想对《北溪字义》的范畴梳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以往的这些前辈的观点只是就《北溪字义》理学范畴内容所论所发,但是还应该关注到这是陈淳讲学时所述内容的讲稿,这是陈淳为学多年的自我总结,所以其书中内容必然与陈淳的为学经历与为学认识有关。在文中首段我已指出,陈淳为学是先从“根原”处着手,后“下学上达”,所以陈淳是很注重对“根原”的阐发,所以在《北溪字义》中陈淳在上下两卷的对理学范畴阐述都是从“根原”处开始,然后再推论到各“根原”处的下达工夫。对“鬼神”,“佛老”两个范畴可以单独来看,是对以上“根原”,“下达”范畴的反面总结,更是对后学者为学的担忧和警戒。上卷的“根原”即是“命”,“性”;“下达”即是“心”,“情”,“才”,“志”,“意”,“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十二个范畴,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从“下达”道德方面统筹要求,而“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是从“下达”工夫处细说。下卷的“根原”是“道”,“理”,“太极”;“下达”是“德”,“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其中因为“道是天地间本然之道,不是因人做工夫处论。德便是就人做工夫处论”(《北溪字义。德》中华书局出版社第42页),“道”与“德”联系密切,所以“德”在“太极”之前,“德”更是下卷中“下达”道德工夫方面所要求的纲领,而“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则是分而述之。最后的“鬼神”,“佛老”两个范畴,其中“鬼神”是《北溪字义》中占据了最长的篇幅,这一范畴最后总结论曰“文公<论语>解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此语示人极为亲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须是尽人事之道”(《北溪字义。鬼神》中华书局出版社第67页),所以这是对前文所有关于人与社会范畴的点睛和强调,这是陈淳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回归。《佛老》则是对在关注人与社会走为圣人学之路上的歧路所指正与提防和义正严词的辟除,从“根原”处巩固道学。

孟子有云“先立乎其大者”,(《孟子。告子上》),诚如为学,学之根本是什么,是其大,欲立其大则必先知何为其大,何为其大明了,则可立之。既立之,则可为之,如何为之,则需纲举目张,分而习之,后汇而总之,乃可学有所成。在《清。顾仲序》中有云:“譬如射者,初学弯弓,岂能便中的?然不树之的,何以习而至于中?正为初学植根基,立标的之综要也。”可见为学立其大之重要性。《北溪字义》上卷第一个范畴“命”,开篇有言曰:“天命,既天道之流行而赋予于物者。”可见“命”是“道”在人世间的投射,而且文中亦指出“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第二个范畴“性”,文中有言曰:“性是在我之理”,“得天地之理成这性”,可见“性”是“理”在人在心的之物。由于“心统性情”,“情与性相对。情者,性之动也”,所以“心”在性之后,又因为“性”乃形而上,“情”乃形而下,所以“情”在“心”之后。《北溪字义》下卷第一个范畴“道”,文中有言曰:“道之大纲,只是日用间人伦事物所当行之理。”又曰“论道之大原,则是出于天。”可见“道”之广之大,不是一丝一毫。第二个范畴“理”,文中有言曰:“理与性字相对,理乃在物之理,性乃在我之理。在物底便是天地间人物公共底道理。”可知“理”与“性”相对,是针对个人而言。第四个范畴“太极”,文中有言曰:“太极只是浑沦极至之理”,又曰:“万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可见太极是万物变化流行的根本和汇集。现在通过对卷上和卷下的“根原”的剖析,会发现,原来,卷下的“根原”都是以“天地间人物公共底道理”出现,相对而言卷上的却基本以“在我”,“自人”等等而言,所以可以得出,卷下的“根原”是对卷上“根原”的升华和进步。

卷上中阐释“根原”的几个范畴可以作为以上推测的理论依据:

《忠信》有言曰:“忠信就是人用功夫上立字。”

《忠恕》有言曰:“恕就是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大概忠恕本只是学者功夫事。”

《诚》有言曰:“及就人做工夫处论,则只是悫实不欺伪之谓。”

《敬》有言曰:“程子就人心做工夫处,特注意此字。”“敬者,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

《恭敬》有言曰:“古人皆如此着力。”

这几个范畴均是论自身修养,均是对卷上“根原”范畴的阐释。可见卷上卷下的“根原”范畴是有高低之分的,既是对人所提出要求的高低,也是对万事万物认识的高低,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陈淳在为学时的认识历程还可以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道德的人应该具有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