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思考

张彬刘凤云

张彬刘凤云敦化市沙河沿镇河南学校133721

摘要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教学方法变革是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研究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一、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因素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动因

1.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适应政治变革的要求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适应社会政治变革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具有什么政治立场、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政治对教育教学的方向、内容、性质等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对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任何时期的政治变革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校教学的改革。

(2)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影响教育教学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教学发展与之相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3次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课程内容,产生新专业和新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灵活多样和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而现代科技大量运用于教学,也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条件。

2.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带动了社会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人才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专业化、实用化、多样化和复合化。这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和技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内部动因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刺激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及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国中小学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在教学中,采取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陈腐而封闭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只重视传授知识,采用的是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上”、“唯书、不“唯实”,严重缺乏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

2.国外教学理论与实践为教法改革注入新活力

教育教学实践必然根植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从1981年起,《外国教育研究》、《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资料》等杂志详细介绍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沙塔诺夫的纲要信号法、美国中学的探究法和提问法等。此时陆续引进的教学论流派还有: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等。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模本和理论指导,注入了新的活力。

3.新兴的教育教学理念催生了教法改革与发展

国外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了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倡导;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视角从重视认知的价值转移到突出情意的教育价值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犹如有效的催化剂,催生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4.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良与发展

教学改革实验是革新教学方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效益和效能的基本保证,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大面积、大幅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国内外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推陈出新,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向更高层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日趋多元化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而且随着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必能更清晰客观地阐明人类的学习机制。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通过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这些分支学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融为一体了。一方面只有根据这种不同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考虑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实施教学方法的结果又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推向新的高度。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大学的琼?梅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促进学业成功的诸要素中,控制情绪的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意志力、兴趣等情绪因素比智力更为重要,因而他们提出了“情绪商”(EQ)一词。这一新概念的出现,更进一步地论证了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也必将对教学方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

随着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非认知因素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发现情感和意志作为认知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和调节作用,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的积极态度起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此,赞科夫指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目的。”可见,非认识因素将成为未来教学方法中发展全面性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方法的内容构成走向模式化

现代教学方法不仅仅包含传统上所指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作业法等,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特定观念、意向和态度,涵盖了一定基本原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过程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内容。这就表明,教学方法有走向模式化的趋势。

4.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例,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及传送声音、文字、图像、图形、图表、动画等信息的能力与电视对视频信号的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形成全息式的表达方法,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增加了学生在多学科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且还可以使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选择最优的教法教学、学生选择最优的学法学习、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5.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趋向个性化与综合化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性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因为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它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靳全.把握好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姜新.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