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浅谈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秦滢珺

江苏恒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200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课堂秩序的稳定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展开。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妨碍了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了高素质的培养。所以,只有想方设法解决好课堂问题行为,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课堂问题;对策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课堂问题行为较为普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走向社会将表现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带来社会的不安定。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联合家长、社会一起解决问题行为,在平常的课堂管理中采取预防是基础,控制是关键,矫正是补救的整体策略。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高中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必然能够得到预防和有效控制。

一、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1、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教育和社会各界一直关注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领域,并对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措施也存在困惑。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课上问题行为感到束手无策。当教师发现课上有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一部分教师会停止教学对学生加以指责,以此来告诫问题学生本人并对别的同学形成警示,事实上这种做法本身就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若出现问题的学生不服就会出现更大的冲突,引发更大的课堂混乱。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得到学生的接受,脸上觉得很没面子,久而久之会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慢慢地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课堂教学缺乏激情,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就会引发学生新的课堂问题行为,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恶性循环发生。

2、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可以把课堂看作以学生学习和交往为主体的小社会,课堂里存在两种人际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因此,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取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是否达到对方满意的期望值,恰恰是这种和谐的关系是课堂良好状态的前提,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师生就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相反,课堂问题行为出现使得师生双方对各自的期望值无法得以满足时,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秩序因此变得混乱,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课堂管理经验,当课上遇到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不知道怎样控制,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3、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在特定的文化与社会背境下,具有了与该文化与社会符合的人格,形成了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最终成长为一名社会积极成员。这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是青少年人格形成与社会化发展的主要渠道,他们利用课堂这个渠道完成自己早期的社会化。他们除了进行个人的学习和活动,还要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好的协作,最终使自己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方式。课堂就如一个小社会,在课堂上学生不断地被塑造、加工成符合社会的个体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矫正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到其本人和同学的认知评价标准。最关键的是青少年如果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和纪律方面的约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很容易受外界不良东西的诱惑,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寻找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并及时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打造师生和谐的高效课堂已是迫在眉睫。

二、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即从15岁到18岁,是一个充满着生机活力,又充满着矛盾,情绪很不稳定的阶段。在该阶段,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1、身心发展失衡,也就是说在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的同时,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2、变幻躁动,具有不稳定性。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对家长、教师存在着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3、渴望独立,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得到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迫切希望挣脱父母、教师的管理,于是形成了既依赖父母又想脱离父母的局面。所以,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这些特点使其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如果教师关注不够或处理不好,不仅会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冲突,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伤及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中大量问题行为的产生虽与外界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但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联系更为密切,主要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表现在:

1、青春期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青春期身心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性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变得十分敏感,并由此产生自卑羞怯、敏感妒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或障碍就会诱发他们利用课堂时间去关注与改变自身所存在的缺点,从而导致产生各种问题行为。例如,常见的挫折和逆反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活动中遭受挫折而形成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基于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只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这使得少数学生会因此遭遇到挫折。有些学生将原因归结于外部,怨天尤人,以至于出现明显的对外攻击性行为。也有些学生会把原因归结于内部,就会想设法逃避学习,甚至做出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而逆反心理则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常规化教育的要求表现出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进而在课堂上会转化为各种问题行为。

2、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和沟通能力不足。某些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与教师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师生之间的隔阂,经常会使得学生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之中,由此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讲空话等等问题行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出击,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与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相关情况。

四、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1、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策略

(1)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课堂纪律模式的制订。该模式是鼓励教师有效地与学生和家长合作,让他们一起参与到制定、实施、评价课堂纪律的过程之中,最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三方都能接受的纪律制度,并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教师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进而创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氛围,最终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2)注重改进教学策略。改善课堂纪律,必须得改善教师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为此,作为教师,应该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课程教学内容生动风趣而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合作参与度,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探索学习过程之中,从而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课堂积极行为的塑造策略

当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极、良好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言语与动作上的肯定,以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如向学生微笑,轻拍学生的头或背,称赞学生能干或告诉学生你很欣赏他的活动,公开赞扬相反的、正确的行为方式等。当然,在使用积极强化前,教师应学会认真地观察分析确定目标对象,根据目标对象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持续时间,给予及时的强化,同时注意强化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课堂问题行为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而且非常严重的问题。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预防是基础,控制是关键,同时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就一定能够避免和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及纠正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马宏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普教研究(沈阳),2013(3).

[3]雷爱华.中学课堂问题行为与教师应对方式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15.

[4]张俊.普通高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及纠正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