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咳新药左羟丙哌嗪合成工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镇咳新药左羟丙哌嗪合成工艺研究

师乐男

师乐男(哈药集团制药六厂150056)

【中图分类号】R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34-01

【摘要】苯胺和二乙醇胺在浓盐酸催化下,缩合制备的1-苯基哌嗪与以D—甘露醇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生成的(R)—对甲苯磺酸-1-甘油酯合成左羟丙哌嗪。

【关键词】镇咳药1-苯基哌嗪左羟丙哌嗪合成

左羟丙哌嗪可供幼儿使用,与成年人用药相比,儿科用药所占市场份额虽然有限,随着各国对妇儿保健越来越重视,儿科用药市场也会得到迅速发展。

1、实验仪器与试剂

IR用NiciletImpact410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HP-1100型质谱仪;日本岛津Lc-6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熔点用毛细管法测定;SXJQ-1型搅拌器;苯胺(天津市亿鑫腾龙化工有限公司);二乙醇胺(济南泰瑞达药化有限公司);D-甘露醇(济南乐奇化工有限公司);甲酰胺(天津市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对甲苯磺酰氯(济南乐奇化工有限公司);硼氢化钾(北京市庆盛达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2、实验方法

2.1合成路线

以D-甘露醇为起始原料经过缩酮化、氧化、还原、磺酰化、水解等反应合成左羟丙哌嗪。

2.2实验步骤

2.2.1中间体—1-苯基哌嗪(Ⅷ)的合成

在250ml三颈瓶中加入苯胺93g,二乙醇胺100g,加入浓盐酸调PH=7,

加热回流6小时。停止反应,冷却,加入50%氢氧化钠溶液适量,分层,分出有机层,收集(124-132℃/-0.096MPa)的馏分得浅黄色油状液体。称重为114g(70.4%)[10]。

2.2.2中间体—1,2;5,6—二异亚丙基—D—甘露醇(Ⅲ)的合成

在250三颈瓶中,加入无水氯化锌50g丙酮300ml,搅拌,于25℃分别加入36.4mlD—甘露醇,和150ml饱和食盐水,搅拌2小时,转移至分液漏斗,用氯仿提取三次(200ml、100ml、100ml),合并有机层,加氨水200ml,搅拌,分出有机层,水洗至中性,加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蒸出溶剂,残液冷却后析出白色固体,冷冻后抽滤,干燥,得粗品40.6g(76.9%)mp:118~122℃(文献[5、11]mp:119℃)。

3、S—1,2—异丙叉甘油(Ⅴ)的合成

在500ml三颈瓶中加入上步反应产品30g,甲醇40ml,搅拌溶解,冰水浴下,滴加30g高碘酸钠溶于180ml水的溶液,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15℃。滴加完毕,继续搅拌2小时,加甲醇180ml,用氢氧化钾溶液调PH值为8,冷却至10℃左右过滤,滤液中加入硼氢化钾6.0g,搅拌30分钟。过滤,滤液用氯仿提取(100ml*3),合并有机层,减压蒸馏。收集77~79℃/(-0.096Mpa)的馏分,得产品21.5g(70.5%)测旋光度【=15.2°(c=0.01,EtOH)】[11]。

4、中间体—S—1,2—异丙叉—3—对甲苯磺酸甘油(Ⅵ)的合成

在250ml三颈瓶中,加入上步反应产品20g,甲酰胺50ml,冰盐浴保持反应温度在0℃以下,搅拌下分别加入38g对甲苯磺酰氯(5~6分钟加一次,约一小时加完)。加完后,保持温度反应5小时,冷冻过夜,反应液倾入200ml水中,用乙醚提取,合并有机层,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蒸出溶剂,得粗品32.5g(75.1%),可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5、中间体—R—对甲苯磺酸—1—甘油酯(Ⅶ)的合成

在25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上步产品20g,丙酮60ml,搅拌溶解,加入1mol/L盐酸40ml,在60℃水浴中搅拌1小时,减压蒸出丙酮,残液用氯仿提取(50ml*4),合并有机层,冷却析出粗品,用乙醚为溶剂重结晶,得白色固体,干燥后称重16g(93%)。mp:58~60℃,【=-9.9°(c=0.01,EtOH)】[11]。

6、左羟丙哌嗪(Ⅰ)的合成

在10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上步产品10.4g,1-苯基哌嗪14.2g,甲苯50ml,加热回流6小时。合并有机层,滤液浓缩至干,加入乙醚30ml,冷却析晶,抽滤,得左羟丙哌嗪粗品,用丙酮重结晶(4ml/g),活性炭脱色,趁热抽滤,冷却析晶,抽滤,得精品6.4g(64.1%),mp:99~101℃,【=-10.5°(c=0.01,EtOH)】[11]。IR、1HNMR和MS与结构相符。

7、结果与讨论

采用甲酰胺作溶剂,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对员工身体危害性大大减小,后处理容易,减小了环境污染,使整条工艺绿色化,更加适合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GianiR,MarinoneE,MelilloGetal.Arzneim-Forsch.1988;38(8):1139.

[2]吉庆刚等,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3):89-90.

[3]熊俊如,张淑琼等,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