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期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辨证分期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柴妤卓睿丘萍

柴妤卓睿丘萍(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辨证分期、内外结合的方法。结果5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临床中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提脓祛腐法治疗以及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由于治后疤痕小,乳房变形不明显而深受病家欢迎。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辨证分期内外结合

本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有乳晕部肿块,乳头内缩,乳头溢液,乳头孔有粉刺样或油脂样分泌物,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特点,西医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因为其病变反复发作,疮口红肿有脓血性液排出、日久疤痕挛缩、局部病灶坚硬不平、皮肤粘连呈橘皮样等症状,因而常被误诊为乳癌,而得不到适当的治疗。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辨证分期、内外结合的方法,治愈了5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65岁之间。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病检均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2治疗方法

2.1初期乳头凹陷,有粉刺样分泌物,气味臭秽,或伴有乳晕部肿块,疼痛不明显,苔薄,脉濡。治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自拟方药如下:柴胡9g,郁金9g,延胡索9g,生山楂9g,芡实9g,肉苁蓉9g,淫羊藿9g,路路通9g,牡蛎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麦芽30g,生谷芽30g。1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2急性期乳晕部肿块增大,向某一象限伸展,肿痛显著,形成脓肿,局部焮红,有波动感,全身出现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濡数。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自拟方药如下: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皂角刺12g,蒲公英30g,全瓜蒌15g,赤芍15g,生地15g,半枝莲15g,丹参15g,生黄芪15g,炙僵蚕9g,白花蛇舌草50g。1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3亚急性期急性期缓解,局部红肿、疼痛减轻,体温下降至正常或有低热,留有局限性硬肿僵块,边界不清,或已溃破,脓性溢液不止,而成潜行性空腔、瘘管,舌苔薄黄,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濡数,治以清热消肿,活血祛瘀,自拟方药如下:蒲公英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虎杖15g,金银花9g,连翘9g,莪术9g,生山楂9g,夏枯草9g,王不留行9g,桃仁9g,赤芍9g,当归12g,白花蛇舌草30g。1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以上各期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时,加金黄散合舒乳散敷贴:由我院制剂室按中药外用制剂国家标准进行制备,主要由黄连、大黄、黄芩、黄柏、郁金各30g、甘草15g、冰片1.5g、官桂10g、公丁香10g、生南星15g、生半夏15g、樟脑10g、山柰10g、威灵仙10g、白芥子10g、牙皂10g、白胡椒10g组成。上药共为细末,共研细末,麻油调敷,摊于6cm×6cm布上,每贴含药膏5g,外敷乳房肿块局部,2天更换1次。

2.4慢性期

亚急性期过后,局部感染得到控制,残留瘘管,溃口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乳房皮肤橘皮样或变形,拟择期手术。可选用切开法、挂线法。

2.4.1切开法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以软质银丝球头探针自溃口向乳头孔探查,多数可找到通道,予以切开。切开乳头及乳晕皮肤、皮下组织和瘘管管壁,切除硬韧的外露管壁及变形之皮肤,尽量保持乳头组织。支管较多时可采用拖线术,潜形性空腔须切开后,修剪疮缘多余组织,再予搔刮术。术毕用提脓祛腐之八二丹棉嵌创面,每日更换,5~7日后脓腐减少,改用九一丹棉嵌创面,7~10日脓腐尽,创面红活,改用生肌玉红膏敛创收口。此法适用于较浅的瘘管和多发性瘘管。尽量保持乳头外形或乳头完整

2.4.2挂线法在常规消毒、麻醉下,以银丝球头探针探查后,将橡筋线引进瘘管,拉紧橡筋两端,以丝线固定,收紧橡筋产生慢性切割瘘管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较深的瘘管。

3治疗结果

50例患者通过辨证分期,内外结合,采取相应的外治法,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4体会

本病初起,由于乳腺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头和乳晕下乳管内有大量脂质分泌物积聚,引起乳管扩张,兼因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管发育异常,容易导致分泌物积聚。不少学者认为乳头异常、乳管发育异常是发病的主要原因[1]。此期除乳头有少量溢液外,无明显临床表现。以后乳管内积聚物分解,其分解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炎症浸润及纤维增生,此种病变逐渐扩展,累及一部分乳腺形成肿块,乳管因纤维化缩短,牵拉乳头而致内陷或使原来有凹陷乳头更加内陷,局部皮肤因肿块粘连及炎症水肿可呈橘皮样变,同时腋窝淋巴结有反应性肿大,疾病后期组织形态的变化是乳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出现小的脂肪坏死灶,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为多,此时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炎症发作,继而形成脓肿和溃疡。以后,急性炎症消退,留下反复发作乳晕部或乳房部瘘管。瘘管壁病理变化呈炎性肉芽肿组织,常伴异物巨细胞反应,易与结核病变混淆。由于临床起病突然,发展迅速,乳头凹陷,有血性或奶油样溢液,乳晕部结块向某一象限伸展,形状不规则,表面呈结节样,并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乳房皮肤水肿或呈橘皮样变,后期可形成顽固性脓疡及瘘管,病程常数月甚至数年不愈,酷似乳癌,常被错误采用乳房根治术。术后病理切片方始证实为本病。因此临床中本病误诊率较高。本病的可靠诊断仍然依赖病理学检查,故应强调术中常规肿块切除快速切片检查,防止不必要的扩大性手术,这一点至关重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先天乳头凹陷畸形,情志多抑郁不畅,肝气郁滞,经脉阻滞,营血不从,气血凝滞,凝聚成肿,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成瘘。所以中医内治需辨证分型、分期给予相应的中药口服,可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在慢性期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提脓祛腐法治疗,优点是损伤组织少,痛苦小,愈合后复发率低,基本保持乳房外形而深受病家欢迎,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本病诊断时间长,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如果瘘管得不到及时治疗,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有恶变的可能,所以常规病理检查不可忽视,术后须加强随访。

参考文献

[1]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