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操干预对风眩患者的中医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经络操干预对风眩患者的中医疗效研究

侯高蒋作梅李素梅

侯高蒋作梅李素梅

(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络操对社区风眩(高血压)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RCT试验的特例—随机交叉对照设计试验对风眩(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单因素干预研究,以现代医学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为效应指标,以求从多角度综合科学、客观评价经络操干预对风眩(高血压)病患者所产生的的作用。结果:经络操干预组显效21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26.67%。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非干预组。结论:经络操干预降压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地改善作用。

【关键词】风眩经络操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018-03

本课题为武威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WW120211,开展经络操到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干预研究。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风眩患者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在社区就诊的风眩患者众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多数风眩患者属于高血压病,本课题旨在探讨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地治疗风眩患者的外治手段,尝试从中医外治法手段丰富社区风眩患者的治疗。试验采取交叉设计方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自武威市中医院东关社区管理的风眩患者6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实验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1]执行。中医辩证分型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为依据,采用主症加次症的方法,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阻、阴阳两虚四型。中医证候量化计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血压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制定。纳入标准:符合风眩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并获得知情同意书者;高血压Ⅰ~Ⅱ级,低危及中危患者;标准及证型确定在导入期最后一天确定。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级高血压或高危、中危组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1.2试验方法

1.2.1分组及交叉对照方法

6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2组:A组30例,B组30例。实验过程共25天,第一阶段为停药洗脱期,所有患者均停用相应口服降压药物5天,第5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量化积分。经络操干预分第一和第二两个疗程,各7天,两个干预阶段之间设置5天洗脱期。在第一个治疗阶段,A组进行经络操干预,B组不进行干预。在第二个治疗阶段,B组进行经络操干预,A组不进行干预。故进行经络操干预的患者与未干预患者均为60例,合计120例次。

1.2.2经络操干预方法

A体操

选穴:风池百会内关穴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太溪;痰湿中阻者,加中脘;阴虚阳亢者,加三阴交;阴阳两虚者加气海。

具体做法如下:按压所选穴位,先沿逆时针方向转9次,后按顺时针方向转9次,连续重复上述动作9次。

呼吸配合: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有意识地控制胸部不动,呼吸以“细、慢、深、长、匀”为基准,每分钟以4—6次为宜,遵循量力而行,逐步加深的原则。有心脑血管病及哮喘病的患者,在练习时不要过度憋气,以防发生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

B耳操

选穴: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以拇指与食指配合,自上而下推耳背沟,共9次。

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结节(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行耳穴压豆。取王不留行籽,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1.2.3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实验质量,本实验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可以控制选择偏倚同时节约了样本量。由于进行单因素干预研究,实验前所有患者停用降压药5天,实验过程中又有5天洗脱期。实验前工作人员均进行统一培训,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由青年临床医师完成、中医辨证分型均由两名中医主治医师完成,经络操治疗由针推专科医师进行,标准及程序统一。

1.2.4效应指标

1.2.4.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2.4.2中医证候量化计分

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计分,症状越重积分越高,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的变化情况。

1.2.5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由两人分别采用Epidate数据库录入数据,所用统计分析均在SPSS17.0统计软件上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Beffonit检验。分类变量以频数(频率)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针对分类变量,通过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来验证其关联性。检验标准设为а=0.05。

2.结果

2.1中医证型分布

60例入选对象中医辨证分析分布如表1所示。

表1实验对象证型分布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01

3.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3.4]。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说明风眩的发病是以阴阳气血失衡为主,所以纠正阴阳气血失衡是治疗风眩的关键[5,6]。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但多采用汤剂内服,患者难以长期坚持且费用较为昂贵,而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手段丰富,故本课题组采用中医经穴理论结合外治手法,编排了针对风眩患者的经络操。

本研究显示经络康复操对于风眩患者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证候积分显著减少,作为一种外治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一个“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系统,“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它具有沟通表里,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阴阳及调节脏腑的功能[7]。经络康复操贯穿了中医的经穴理论,穴位是脏腑通过经络分布于人体表面的感应点,同时又是人体气血运输的交合点,当刺激穴位时,可使人体内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兴奋,细胞膜由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迅速而短暂的动作电位,使人体形成一个周期性的交变电场,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助正气、排除过剩有害之气,使体内生化中和、阴阳平衡,而达到对于风眩治疗效果[8]。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冯向阳.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11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6,12(8):34

[4]柳静,张旭生.高血压病从气血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7,27:14

[5]董德保.清脑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40例小结,光明中医,2004,19(6):52

[6]吴华堂,范金茄.风眩(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证治探析,中医药学刊,2003,21(3):467-468

[7]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9.

[8]靳瑞,等.经络穴位解说[M].第1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