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疗效观察

谢行才1李静2郑振雨2刘忠鑫1

谢行才1李静2郑振雨2刘忠鑫1

(1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76000;2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453003)

【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收治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观察两组疗效。结果14天及28天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更低(P均<0.05);24小时、72小时、第7、14、28天后治疗组的病灶及水肿带明显减小。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能明显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

【关键词】依达拉奉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

大面积脑梗塞是神经科的急症、重症,致死、致残率高。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急性期进行性加重的脑水肿及并发症。脑梗塞后脑水肿及组织损伤的发生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密切相关。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羟自由基清除剂,我们2008-2012年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舒血宁等治疗大面积脑梗塞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12.1)岁;发病时间4-24h,平均(12.6±1.3)h;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发病后24小时脑CT显示大面积脑梗塞。均为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其中额颞顶叶梗塞22例,颞顶叶梗塞32例,额颞叶梗塞16例,基底节并颞叶梗塞1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性别、年龄、脑梗死面积和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另加用依达拉奉(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联合治疗,用法: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两次,连用14d。

1.2.2疗效评定①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来评定[2]。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8天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治疗后评分减低率来判断治疗效果。计算方法为: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减分率分四级:(1)基本痊愈:减分率86%—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减分率46%—85%,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减分率16%—45%;(4)无效:减分率<16%。有效率判断: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显效。②影像学指标:治疗后24、72小时及第7、14、28天复查脑CT,对比病灶大小、周围水肿带大小及病灶密度改变,并与发病后24小时脑CT进行比较,观察水肿演变情况,以发病后24小时时脑CT所示病灶为基准,分别测定不同时间脑CT病灶及水肿带的大小,计算出水肿发生率并加以比较。脑水肿体积=脑CT低密度区—发病后24小时脑CT低密度区。水肿发生率=每次复查CT显示水肿体积/(24小时时脑CT显示病灶体积×两次CT间隔天数)。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7天及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显著差异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8天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及死亡率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及死亡率

治疗后7天,两组间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VS27.5%,P<0.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及死亡率

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死亡率(12.5%VS32.5%,P<0.05)更低;大部分极重患者死于发病后1周左右的严重脑水肿高峰期发生的脑疝。

表4两组治疗28天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及死亡率:

两组对照有效率、显效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内脑CT表现及脑水肿发生率见表5。

表5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脑CT表现及水肿发生率

脑梗塞患者病灶在脑CT的表现随脑水肿的出现而显现,约于发病24小时后脑水肿明显而明确显示出病灶。脑CT显示无论治疗组或对照组大部分患者72小时脑水肿仍持续加重,约5-7t天达高峰,2周时脑水肿已开始减轻,治疗组脑水肿较对照组脑水肿明显减轻,脑水肿发生率明显为低(P<0.05)。四周后脑CT显示:治疗组梗死灶内可见斑片状或条索状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不等同于“模糊效应”),边缘不规整,对照组梗死灶内无组织影,为边缘规整的液化灶。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示病灶明显小。

2.4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AIT、r-GT、肌酐、尿素氮、尿酸升高,停用依达拉奉针后迅速恢复。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性。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一般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皮层支梗死[3],早期呈进行性加重,可致脑疝形成,危机生命[4]。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时间窗内溶栓治疗。错过最佳时间窗后溶栓治疗则继发出血发生率高。脑缺血损伤时的神经细胞死亡过程有细胞的坏死还存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5]。脑缺血缺氧再灌注后可大量产生自由基,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级联反应[5]。

所以,抗自由基治疗是阻止脑再灌注损害、阻止神经元的继发凋亡、减轻脑水肿的有效措施。

有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6],抑制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7],增加梗死区周围低血流灌注区血流量,延长缺血组织周围可能恢复血流时间窗,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避免缺血区发展成梗死区[8]。

本研究观测到96小时后脑水肿仍有所加重,约5-7天达高峰,且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2周后仍有明显脑水肿存在,可长达1月。比较脑水肿发生率24-72小时最高。依达拉奉治疗第14天及28天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更低(P均<0.05);治疗组24小时、72小时、第7、14、28天的病灶及水肿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小,病灶内CT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高。我们的研究显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能明显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王维治.大面积脑梗塞通常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

[4]田勇杜,杭根,王林.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期间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2,34(5):320-322.

[5]舒榕,刘冬玲,王强.瑞芬太尼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1):72-75.

[6]杨波.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TNF.仅和IL.8的影响及其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91-592.

[7]朱远群,谭双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04-105.

[8]王大忠,袁学谦.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NGF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2012,32(4):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