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如何面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 1

医务人员如何面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李宛诺李丽华

李宛诺李丽华(云南开远市人民医院6616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415-02

艾滋病问题已经逐渐溶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200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奥特博士到广州对艾滋病防治进行考察访问后就认为,中国艾滋病防治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歧视。皮奥特说,歧视和耻辱是除治疗技术外中国防治艾滋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对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国很多地区的大部分人,其中甚至包括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人产生歧视,使一些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不敢及时就医,这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其实,歧视伤害了他人,却无助于保护自己。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使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敢去医院检查和治疗,从而使更多无辜的人染病。正如皮澳特博士说:“如果耻辱和歧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艾滋病也就得不到解决。”

无论因何种原因感染上了HIV病毒,他们一旦成为病人,就不仅要忍受病痛折磨,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艾滋病人来说,最痛苦的除了病痛的折磨,还有可怕的歧视。歧视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地坛医院艾滋病专家徐克沂教授称,艾滋病人在医院其实最容易感到“受伤”。因为艾滋病人的身份医院最清楚。因此消除对艾滋病的羞辱与歧视,医院要先行。医务人员要从我做起,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在医疗场所中拒绝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服务、推诿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不能在检查、治疗、教学活动中注意保护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隐私、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进行HIV抗体检测、治疗中的知情同意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够。因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预防教育。

一、首先要正确认识艾滋病

在我们第一次面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时,大多会产生恐惧、害怕、焦虑、紧张等不适,不敢接触、回避甚至是逃避,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因此需要我们学习一些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解除我们对艾滋病恐惧感的基础。在我们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接触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验有正性的也有负性的,如果我们能保持与他们进行情感分享,我们就会逐渐的知道,其实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我们一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

徐教授倡议医疗界的同行们,要正确认识消除医疗场所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的重要意义;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看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努力消除对他们的羞辱和歧视;向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二、转变态度

隔离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无实际意义,客观上也做不到。应该具有爱心和宽容心,只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体会和感受当事人的情绪和情感,我们能做的就是宽容、理解、尊重,与当事人一道讨论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调整好心态,接纳并给予艾滋病病毒携带或感染者支持,是一个人文明和修养的表现;学会倾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声音,努力提高与他们的交流技能,尊重交流对象,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更利于工作的进行。

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想通过一刀切的办法完全杜绝丑恶行为是不可能的,尽量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遵照法律规定对待感染者

在《艾滋病防治办法》中有严格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亲属,不得剥夺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权利。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保密,不得泄露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资料。

在办法中同时也规定了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的艾滋病监测、疫情报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的职责。

四、采取正确的防护原则

在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接触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取决病人中的感染率、暴露于血的频率和传播的概率;被感染最可能的方式为血液直接经皮肤传染,而确定所有患者是否为爱滋病毒阳性是不可能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就是建议将每一个患者均视为可能的传染源,防止或减少暴露于污染的血液或体液。

医务人员不慎暴露的方式有:针刺占58.4%;皮损占2.7%;黏膜污染占11.2%;割伤占7.7%。在全面了解了这些知识和防护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医务人员就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要让他们感到歧视的存在,医院可以是他们在得到身体治疗的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疗伤的地方。

五、总结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缘于无知和恐惧。由于对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人把艾滋病看成是“洪水猛兽”,把艾滋病感染者看作是“定时炸弹”。实际上,艾滋病人也是疾病的受害者,需要社会各界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关怀。无知、恐惧和歧视是一种逃避,更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阻碍。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艾滋病患者关进围墙、打入冷宫,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弃儿,而是要鼓励他们坚强地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面对汹涌而来的艾滋威胁,我们必须抛开一切冠冕堂皇的面子与道德的争论,以务实的态度去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