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H.E现象”想到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由“S.H.E现象”想到的……

王露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学校王露

摘要:为了改变音乐课的现状,怀着与学生共同探讨“S.H.E”音乐的想法决定上一堂课——《走进“S.H.E”》。

关键词:喜欢、模仿、偶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1-044-01

为了改变音乐课的现状,怀着与学生共同探讨“S.H.E”音乐的想法决定上一堂课——《走进“S.H.E”》。课前我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喜欢的“S.H.E”的歌曲,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那节课,学生们纷纷讲述了自己喜欢“S.H.E”的原因,有的学生说:“S.H.E三个人既有扎实的演唱技巧,又有很强的舞蹈功底!”有的学生说:“在S.H.E的歌曲专辑中没有其他流行歌曲的矫揉造作,他的歌词简单通俗,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有的学生说:“S.H.E的歌风格多变,有阿拉伯曲风以及印度曲风,也有传统的中国民族风格。”有的学生说:“S.H.E三个人又唱又能跳,是三个多才多艺的才女!”通过这堂特殊的音乐课,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这么喜欢这些明星,在课后我翻看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找到了答案。

他们喜欢模仿某些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当做自己的偶像。但这种对偶像人物的模仿多半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动态性。他们较多的是模仿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表面特征,如模仿他们的服装、发型、语言、动作等,而不注意人物的内心品质。因此,这种对偶像的崇拜与模仿是不稳定的,极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告诉我们:对他们的追星现象不要横加指责和过分担忧,也不要笼统地反对和排斥。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愈禁愈追,明里不追暗里追的不利局面。

其实,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

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喜欢模仿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只是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对待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明智的家长和老师常常采取宽容、参与和讨论的做法。就是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当我合上那厚重的心理学书籍时,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回想起自己以前只顾研究教材,从不研究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地自责起来,总是埋怨教材是如此的槽糕,音响资料是如此的匮乏,学生是如此的没有品位,但却从来没有反省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许正是自己主观意识有意无意之间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出于延续传统给学生,而我们的学生对于变化着的音乐文化很感兴趣,对新的音乐形式、音乐价值、音乐审美具有很强的倾向性,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某种分歧。

通过这堂《走进“S.H.E”》的音乐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使我的教学发生了转变。在上音乐课上,更多的是与学生“平起平坐”,摒弃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态度,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仰视”他们,有些方面应向学生学习。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中、广播里、网络上、报刊杂志中天天都能接触到形式各样的关于音乐的动态,而这些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二课堂,甚至超过了第一课堂——学校音乐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远远胜于他们的父辈,可我们对于这些现象总是视而不见,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现在让我们学着“平视”学生,当我们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评论流行音乐时,相信师生之间的距离会拉近许多。对于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们为什么不用心平气和的心态“接受”学生喜欢的音乐呢?和他们一起聆听,甚至和他们一起学唱,“共同爱好者”之间总有许多可交流的话题。比如歌曲的风格类型、所使用的乐器、歌词的写作……这样的交流一方面使教师能接受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也使学生改变对音乐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近了,亲了。

在这学期的音乐课中,我们就一起探讨了“超级女声”现象,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他们心中的“超级女声”,共同分析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演唱歌曲的特点,慢慢的我发现了学生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有了自己欣赏的体会和感受;兴奋的是我在学生的发言中发现他们对于流行乐曲的欣赏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学会了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如风格、配器等。音乐欣赏课上的知识能运用到流行音乐的欣赏之中,实在是可喜的现象。

当刮起一阵阵《大长今》热的时候,我又与孩子们共同探讨了朝鲜音乐的特点,朝鲜风格舞蹈的特点,与他们一起创编朝鲜歌舞。

这样新的尝试让我彻底转变了“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教育”的消极思想,我明白了当代教师的责任不再是单纯的把学生作为受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要正确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阶段和成长特点,学会正确引导“选择”通过兴趣入手,学会如何在众多良莠不齐的知识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正确的求学态度和人生态度,这才是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真正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