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水质监测分析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0
/ 2

实验室水质监测分析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蓝宇

玉林市环境监测站537000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产生的废水大量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缓解水源的紧张和改善水质污染的情况,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水质的监测。水质检测结果受众多因素影响,检测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为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加强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在此从水质监测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如何有效加强水质监测分析质量控提出了几个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质;监测数据;监测质量

前言:水质检测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检测依据,同时在预防和评价水资源污染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水质检测了解水质变化规律及其发展的趋势。分析数据结果可以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规律,运用各种解释手段方法对孤立的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和推演,找出水质数据内在的规律。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一、水质监测概述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想要在自然界中找到绝对纯净的水是不可能的,水质检测就是对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进行检测,并根据其污染的变化趋势对水质污染进行控制的过程。水质检测的范围较广,包括天然水以及受到污染的水源。水质检测包括对水质中悬浮物等含量的测定以及对其含毒物质的测定。这些检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并对地表水的总体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质检测工作提供的信息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同行业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科学研究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二、加强水质监测分析质量控制的几个有效措施

1、合理选择检测点

污水渗透容易造成地下水的块状污染.在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尤其严重,这时候的水质检测点不但要设在水流的垂直方向上还应该在水流的平行方向上也设置检测点。这样就能够防止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对与渗透度比较小的蓄水层及渗井、渗坑等地区我们的检测点应该设置在距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造成污染。在检测水体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根据地质条件、水源开采情况以及水化学特征等多种因素来确定水质检测点。这就是根据污染源的物理位置来进行水质检测点的选择。

2、合理设置水质检验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在设置的过程中要依照水质环境合理选取。常规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对不同时期采样指标进行合理设定,保证水源采样频率与实际水质变化规律相统一,从本质上提升水质检验的准确性。例如,人员可以将采样指标确定为水期,依照枯水期和多水期合理控制采样频率;人员可以将采样指标确定为季节与降雨量,依照降雨量的多少、密集时段合理控制采样频率。在特殊区域采样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建立长期采样体系,每月一次,对数据实施检验分析及处理;在常规区域采样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要在不同指标分类的时期实施一次测量,水质状况变化频繁区域可以采取两次测量,将数据汇总,实施对应分析及处理;饮用水应依据CJ/T206规定进行采样。具体采样频率设置时可以依照水质变化,在保证水质检测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调整。

3、选择科学的检测方法

在水质检测过程中,所运用的检测方法不尽相同,每种检测方法都有自己的检测原理,当然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查和化学检测两种,而化学检测能真实反应水质好坏。具体来说水质检测主要有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其中化学法是目前国内水质检测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因为化学法不仅检测速度快,而且这种检测方法对操作要求和环境要求都比较低,它是一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水质检测方法。在水质的检测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并取平均值形成最后的检测结果。

例如:在检测化学需氧量(COD)项目时,可选择快速密闭催化法或重铬酸钾法,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都需要经过消解然后滴定,在相同的操作规程条件下,快速密闭催化法和重铬酸钾法的检测结果,均在质控样品的真值范围内。但是,在采用重铬酸钾法检测消解过程中,需要用回流法消解2小时,不仅占用了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采用快速密闭催化法,则可以减少回流时间,经济且环保安全。

4、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1)平行样品的测定

测定过程无法避免随机误差,要减少测定中的随机误差,增加同一样品的测定次数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一般分析通常要求对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每批水样抽取样品数的10%-20%,其结果应符合要求。

(2)回收率试验

回收率试验是指向水样中加入一定浓度待测物的标准溶液,然后将此样品与水样同时测定,以检验加入的待测物是否能定量的回收。分析工作中已把回收率的试验作为常规分析的一部分,用此了解测定中是否存在干扰,判断所选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用于该样品的测定,一般常规的水质分析和水质调查加标样为样品数的10%以上,加标量不大于待测样品含量的3倍。

(3)误差分析

实验室水质分析中的误差可细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前者主要是指检测结果都向同一方向偏离,并且有规律可循,这一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仪器设备在使用前没有做好校准工作;后者主要是指检测结果无规律可循,且偏差存在随机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例如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缩小误差,例如比较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的检测结果,不同人、不同仪器或不同方式得到的检验结果,通过多次检验能够缩小误差。在进行实验室水质分析时,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缩小误差。此外,实验室还需要通过加强实验室管理,达到国家或相关部门要求,才能够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5、加强质量事后控制

(1)强化数据处理能力

监测实验数据是衡量和评估水体质量的科学依据,把实验数据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加工和利用,可以得到水体质量状况的基本结论并生成水体监测报告。数据的处理是实验室在水质监测中的工作重点,它对分析监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着决定的作用。在进行定量分析时,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偏差以及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把实验误差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强化数据处理能力,需要遵循各种误差修正方法(如:有效数字修正、可疑值的取舍等),及时掌握学术界出现的新型误差处理方法。

重视起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做好监测工作与接下来科学决策的对接,节约供水公司的生产成本,为安全供水提供技术保障。此外还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制度的执行力度,水质检测实验室要与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善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的实施。

(2)做好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为了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由最高管理层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的评价。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确定体系改进内容,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管理评审由机构负责人实施,每年至少评审一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三、结语

综上,水质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水质监测的整个过程,水质检测操作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创建适当的检测环境,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确保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和真实以及可靠性,对于加强日后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将会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雪峰.浅谈如何完善实验室中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低碳世界,2015,01:1-3.

[2]林丽姗.浅谈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当代化工研究,2016,4(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