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当前素质教育意识和评价的思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关于对当前素质教育意识和评价的思索

李彦谷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李彦谷

【摘要】文章对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凸显的教育现象的思索,正确认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核心,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认清素质教育是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不具单一形式,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的综合素质考评。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543.48【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25-01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说简单点,素质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与劣、强与弱,只有社会才有最终的评价权。学校的综合评价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方式,学生将来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能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的目的。尽管素质教育推行之路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教育系统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教育部门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把其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要广泛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打消急功近利的观念。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的校长和普通教师,都要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坚定地推行素质教育。从目前看,观念认识上的差距还是不小,主要表现在理念上认识不到教育主导方面的责任和技能要求,认识不到教育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的确认、积极性的调动、潜在能力及兴趣的开发和培养,认识不到整体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

在教育教学中,总是怕学生学不会,非要教很多东西,把学生搞得很被动、很不爽,这样违背了教育的本义。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学校规定的,而实践课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内容,课程内容由学生自己定,但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实践课中同学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找不到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和想办法解决,这样的能力在课堂上是学不会的。人要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实践。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实行全包全揽,只要考上大学,国家包分配,不愁没有饭碗。同时由于只注重书本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许多人大学毕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锻炼其生存能力,培养其竞争意识大有益处。

而今,仍然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的途径,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来讲,是一条狭窄而片面发展的路,是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违背社会规律和生活规律。分数能够选择人才,也能够埋没人才。所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把知识教育摆在首位,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学生素质不高的主要根源。学生在知识方面突显较高,但是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全面,有很多隐现弱点。诸如,基础知识虽然比人家强,但知识面比人家窄,又缺少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同时,知识运用的能力也比较欠缺。由于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忽视学生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相对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不善于利用时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合作共事,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意志比较薄弱,而且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意识。这些都是与应试教育模式息息相关。

近年来,以考试的成绩说话是教育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升学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教育工作业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考上大学的人多则有奖,人少则处罚,甚至因此撤换校长和教育领导。这是从行政上逼使许多教育工作者违背教育的良心大搞违反教育规律的应试教育的最重要缘由。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有许多是套用经济管理或生产管理的模式,不切合学校的实情和教育的规律。例如,把行政领导轮换制搬到学校中,搞校长轮换制,教师轮岗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几年轮换一次校长,结果将使学校变成没有特色、千篇一律、杂乱无章,还导致相当一部分校长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建设和发展,只追求短期的功利和政绩工程。这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及学校的发展影响很大。

目前,思想道德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首当其冲。绝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有集体主义观念,懂得自尊自强,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有的学生劳动观念弱,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有的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抓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要加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做一个好公民,遵纪守法,加强法制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以及其它的一些社会公德,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等,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数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的形成是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它是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是生理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共同探讨的问题。所以,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把学生的不同心态结合到德育教育中进行。青少年学生处在身心成长高峰时期,如果能够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思维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自我修养,不仅对加速他们的心理成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完善的个性与人格,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实践,在达到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应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教育内容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素质教育评价虽从考察学生即时状态入手,但着眼于其今后的发展。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故此,从基础工作做起,重视教学评价,改进教学评价,要把教学评价与教学工作紧密融合,认清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当然,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十个手指头伸出也不一样长的客观现实存在,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人的天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也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作为教育者在评价学生时应把握手中这把尺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考察其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应试教育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劳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的最大潜能,注重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这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