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景交织中,朗读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在情景交织中,朗读吧!

黄磊

——浅谈城乡结合部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黄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六中心小学350008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朗读则是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训练。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捉襟见肘”的教学环境下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成为横亘在阅读教学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以下的教学探讨中,我将从情景交织的角度,就如何以情、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城乡结部地区情境教学朗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朗读则是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训练。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每个语篇在最后都会对学生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的要求。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要求学生以多种感官形式参与其中,是一个多样而又复杂的心智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词语、文本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讲解是死的,朗读却是活的。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学生的朗读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城乡结合部,家长们往往忙于生计,对于学生的朗读疏于管教与引导,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就可以了,至于朗读、背诵、课外阅读这些“看不见”的作业,他们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学生们对朗读就越来越随意,朗读水平自然就跟不上。因此,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捉襟见肘”的教学环境下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便成为横亘在阅读教学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以下的教学探讨中,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情景交织的角度,就如何以情、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以情境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实践、在读中发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体验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们的朗读意识,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让他们在有感而发的过程中感知文本,在主动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朗读实践。然而,由于城乡地区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的学生占据半壁江山,因此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赶进度、图便利,课堂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们去朗读课文,学生们看似读得整齐划一、读得信心满满,但是言语之间平淡无奇,没有情感的波动,也没有声调的起伏,虽说基本能够读准确,但是食之无味,不利于学生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与把握,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语篇的学习。

我认为,在课堂朗读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氛围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着急地让学生们开口去读、去背,要求他们读得响亮、读得连贯,而应该根植文本,联系生活,积极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朗读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师的激情范读,给语篇的朗读开一个好头、树一个榜样、引一个方向,让学生们对整个语篇的情感基调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临死的严监生》这一课时,在教学导入中,我创设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教学游戏,通过“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诸葛亮)”等谜语,引导学生们根据个性描写猜名著人物,以此导出“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的人物刻画主题,引出本课“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个导入游戏中,我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出示谜语时,我还有意识地以朗读及表演形式抛出谜语,而非以课件简单代替,有效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我抛出朗读疑问:“如果让你出个谜语,你会怎么描述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游戏中不仅有了朗读的兴致,而且有了探究的欲望,他们在朗读中有意无意地会模仿老师出题的口吻,朗读一下子有了生气。其实,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虽说基础参差不齐,但学习充满热情,只要我们善于激发,他们也能以朝气蓬勃的状态进入到朗读教学中。

二、细化要求,强化朗读指导

朗读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技巧,更是一种表达艺术。但是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见解只局限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学生能够读出来、背出来就可以了,至于怎么读、怎么在读中理解并不做强调。其实,朗读是打开语篇的一扇窗户,在语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们的朗读指导要到点到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篇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具体的朗读要求。如对话类语篇,我们要注重朗读的交际性,鼓励学生们在自然的对话中将文本展现出来;抒情类语篇,则要抓出情感的切入口,引导学生们有感而发;说明类语篇,则引导学生们抓住语篇的逻辑性等等。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语篇的特征,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如语调的变化、速度的把握、停顿及重音的选择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文字清秀隽永、淳朴简洁,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因此,我尝试在朗读任务中引导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在娓娓道来的朗读中理解“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在这个朗读教学中,我在初读的基础上出示朗读任务,以句为核心,对学生们的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教学语篇第一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读上半段,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以此引导学生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希望。随后,再引导学生读:“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对比出作者因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头涔涔、泪潸潸。最后,通过小组对比读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将这个排比句中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层次读出来。在这个朗读教学中,我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心境为切入点,提出朗读任务,细化朗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反复咀嚼、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朗读。这样一来,免去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既为学生们腾出了更多朗读与思考的空间,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互动与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蜻蜓点水”般的指导对学生们的朗读实践有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如何“点到即止”,在指导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值得每个教师不断深思与探索。

三、再现情境,引发朗读实践

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要想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少不了语言情境的支撑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学生们读的实践放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以真实的情境唤醒学生们的大脑神经,激发他们“用心读”的积极性。因此,在朗读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朗读实践放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将语篇与情境片段的形式展现于课堂,引导学生们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文本,感知语篇在遣词造句上的妙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诗海拾贝》这一课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认认真真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收集诗歌、整理材料、欣赏诗歌,以此叩响诗歌学习的大门。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朗读阅读材料、感知诗歌魅力,我在教学预设之前,在情境的创设上下了一番功夫。在教学中,我借助电子白板,收集网络资源,模仿央视热播文化节目——《朗读者》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节目开展朗读活动,激活了这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在教学中,我模仿《朗读者》,以“诗海拾贝”为话题,利用微课形式,为学生们范读了《诗经·采薇(节选)》。在朗读之余,我还以诗友的角色,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对《诗经》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们而言新鲜有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微课之后,我将课堂的主权交还给学生,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首先从这些阅读材料中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就诗歌的词义、赏析、朗读展开探究,并模仿《朗读者》栏目,邀请学生上台,为班级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将生活与教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赋予这个综合性活动新的意义,并积极地和学生们交朋友,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们的朗读实践。我想,只有平等、有趣、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实践活动,才更符合城乡地区这些好动学生们的胃口。

四、信息辅助,拓展朗读平台

在“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与优化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远程教学、微课教学、电子作业等信息辅助平台不断深入课堂,变革了教与学的形式。随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扫描仪等电子设备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新型的教学设备研究甚少,愣是把强大的电子白板用成了传统的黑板,停留在课件播放的使用水平上。而在朗读教学中,也只是应用了音频及视频的播放功能而已,真是可惜!其实,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丰富朗读内容,激活朗读形式。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这一课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泉水的叮咚声为背景,利用白板中的电子教材进行范读、领读。在范读的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停顿、照相等功能,点击电子教材中的朗读建议。如“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这一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们在“来吧,来吧!”的朗读中以小主人翁的姿态读出热情邀请的味道,在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吧”字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在“很多很多”这个词块的朗读中,可以适当地在第二个“多”上拉长音,读出泉水“多”的特点。通过这一句的重点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读“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三个句子,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泉水“多、清、甜、美”的特征。

总之,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城乡结合地区的语言教学中,我们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的读降低语篇教学的难度,引导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现、去实践,提高学生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真正把“读”变成语文教学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儿。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早读、午读、课堂朗读、课后阅读、朗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抹阳光,温暖又明亮。

参考文献

[1]代湘玲让朗读之花在农村课堂中绽放——浅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对策[J].新课程(上),2012,(11)。

[2]李金国从遮蔽到重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例析[J].郑州师范教育,2014,(11)。

[3]李东萍立足语文教学,心系留守儿童[J].新课程(中),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