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军作

李军作

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8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胃息肉患者分别在常规电子胃镜下和丙泊酚无痛胃镜下进行高频电凝胃息肉切除术。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丙泊酚无痛胃镜下进行高频电凝胃息肉切除法治愈率更高,并发症少,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胃镜、高频电凝、临床效果研究

引言: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内镜检查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可靠并且实用的方法。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是指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息肉的检出率并不高,有报道称我国检出率为1.2%-5%,美国的检出率为6.35%左右。重视息肉,是因为息肉有癌变的可能,部分息肉虽无任何症状,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穿孔、腹痛、慢性溃疡等。无痛胃镜是指借助麻醉技术使患者在浅麻醉情况下完成检测,从而使患者在检测过程中无痛苦。在无痛胃镜下使用高频电刀直接切除息肉,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恢复迅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快速的手术。无痛胃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胃息肉的切除术中。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息肉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息肉,单发或多发,选择息肉直径小于2.5cm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5.27±10.74)岁;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单发者38例,大于等于2枚者12例,最多者10枚;息肉直径1~25mm,平均(8.80±3.48)mm;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6.55±11.25)岁;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单发者30例,大于等于2枚20例,最多者12枚;息肉直径1~25mm,平均(8.84±4.30)mm。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胃镜下对直径<0.5cm的息肉直接采取活检钳夹除或点灼、压灼;对于息肉直径在1-2cm的采用圈套器电凝、电切;直径>2cm的息肉则分期或分块电凝、电切;多发性息肉者需进行分次电凝电切,每次不超3枚。取出息肉并送检。实验组患者在静脉麻醉的基础上完成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手术,采用短效麻醉剂丙泊酚注射液静脉麻醉。在胃镜直视下,对小于5mm的息肉直接活检组织,然后以热活检钳电凝止血;对于小于25mm的带蒂或亚蒂状息肉均使用圈套器一次性电凝切除。若息肉为较为平坦圈套不易者,可分点进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之隆起再行圈切;一次切除不完整或有息肉残留者可根据情况再行凝切;多发性息肉需要分次凝切,一次不超过3枚。

仪器与药物:电子胃镜(日本奥林巴斯260型);高频电凝电切发生器(SURTRN80W,意大利);圈套摘出器、电凝钳、活检钳;丙泊酚、血凝酶、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纳洛酮、生理盐水等。

2.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3~6个月进行复查胃镜。实验组50例患者,经过复查发现有1例患者有息肉残留,治愈率达98%(49/50);对照组50例患者,经过复查发现有8例患者有息肉残留,治愈率达84%(42/5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1例,包括腹痛及腹胀5例,出血5例,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而实验组中仅出现3例腹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并发症患者出血者采取止血措施,腹痛腹胀者予以抑酸治疗,对于穿孔者则需及时在胃镜下夹闭治疗。

3.讨论

息肉系指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胃息肉是指胃黏膜的局限性病变并向胃腔内突出者,属于癌前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因有出血及癌变倾向而越发得到重视,临床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切除。胃息肉在内镜下呈丘状、半球状和球状隆起,有基或无基,大小不等,部位各异。据文献报道: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15.69%~41.00%,增生性息肉也有恶变的可能,恶变率0.3%~0.6%,直径越大,不典型增生越明显,早期切除胃息肉十分必要。随着内镜广泛使用,临床上将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作为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案,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旧较高。常规电子胃镜下进行高频电凝、电切胃息肉切除术时,采用的是表面麻醉,术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呛咳、哽咽等不适感,患者反映过激加上胃蠕动明显使得圈套困难,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对于一些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胃镜检查时因胃内注气过量或吸气过快,疼痛、紧张、恐惧等原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外周血管扩张,一过性换气功能障碍、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冠脉血流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风险增加。

无痛胃镜是指借助麻醉技术使患者在浅麻醉情况下完成检测,从而使患者在检测过程中无痛苦,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没有痛苦,无不适记忆,且有深睡、欣快、愉悦感,较普通胃镜更加人性化,有助于详细诊断和彻底治疗。随着新型麻醉剂——丙泊酚在内镜检查方面使用日益广泛,明显降低了患者在胃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同时亦减少了内镜医师治疗操作难度,缩短了治疗时间,从而可更准确、更快捷地完成镜下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丙泊酚为非巴比妥类短效静脉麻醉药,是一种起效快、短效的全身麻醉药,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静脉注入2mg/kg后,98%与血浆蛋白结合,1min后血药浓度达峰值,2min后血药浓度达94%,注药后2~6min可维持麻醉所需浓度。接受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药的无痛胃镜下进行手术的患者,血压普遍下降。丙泊酚麻醉药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活动中枢、通过阻断交感神经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因为丙泊酚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效应,可抑制其舒张功能;由于患者被麻醉后疼痛刺激微弱,降低了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可使血压降低,明显降低心绞痛、脑卒中等的危险度。麻醉后无各种不适的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弱,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及心脏病患者,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提高检查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显示,实验组实行无痛胃镜的情况下,治愈率高达98%,远远超过对照组84%的治愈率;同时,实验组仅发生3例腹痛患者,而对照组腹痛患者已达5例,更有出血患者5例、穿孔患者1例。对比实验结果可知,无痛胃镜下实行手术的效果确实优于普通胃镜,虽然无痛胃镜有一定的风险,如舌后坠、呛咳、心动过缓等,但多数报道认为,无痛胃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内镜诊治方法。

综上所述,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无痛、安全、高效、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满意,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绪华,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临床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7):4371

[2]梁廷红,陈守国,单国法,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67-2568

[3]李志涵,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