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布洛芬研究进展

叶忠花

叶忠花(开化县苏庄卫生院浙江衢州324306)

【摘要】布洛芬已经是市场上相当成熟的一个药品了,本文概述了它近年的有关的制剂,药理,衍生物等多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布洛芬综述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74-02

布洛芬【异丁苯丙酸Ibuprofen】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其消炎、镇痛、解热作用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和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并列为解热镇痛药三大支柱产品。除中国药典收载之外,还被收入美、英、日等多国药典。现根据有关资料,对它及其相关产物的药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和毒理、制剂、获得方法、测定方法、市场情况作一概述。

1、布洛芬

异丁苯丙酸最早于1964年由Nicholson等人合成。英国布茨(药厂首先获得专利并投入工业化生产。1970年,该厂生产能力已达1000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厂家。在布洛芬投产后的20年中,因受工艺条件等限制,企业生产规模普遍不大,产量不高,生产成本偏高。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相继发明了羰基化法和1,2-转位法新工艺,特别是羰基化使整个工艺路线仅简捷的3步反应,各步骤收率均高达95%以上[1]

布洛芬与丙酸类其他衍生物一样,都是环氧化酶[NSAID]D的强力抑制剂。该环氧化酶是一前列腺素[PG]合成酶,是合成前列腺素必不可少的酶。而前列腺素是体内的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在不适当生成和释放的情况下可导致炎症、发热、致痛。有效血药浓度为10ug/ml.因而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和释放,可起到消炎、解热、镇痛作用。本品大剂量时也能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变血小板功能而延长出血时间。在常规治疗剂量下则发生胃肠道不适、皮疹、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几率远较阿司匹林低因而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更适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和保泰松的患者。

2、右布洛芬

随着布洛芬应用的广泛,不良反应的报告数字也在逐年递增,为了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科研工作者们针对布洛芬的有效母核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尝试。而作为手性基团的布洛芬,对其进行手性拆分方面的工作是必行的,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左右旋的拆分,这方面国内外的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就其拆分意义而言,右布洛芬比其[R]异构体药效强28倍。而[R]-布洛芬能引起胃肠道毒性、水钠潴留、肾灌注降低及过敏等多种不良反应,右旋布洛芬在临床有效剂量下有抑制COX的作用,而左布洛芬没有此作用。因此这两种空间对应化合物在药理学上完全不同,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药物。新近的研究表明,只需混旋布洛芬一半剂量的右旋布洛芬就可以得到与前者相同的临床疗效。[2]

鉴于右布洛芬的种种优点。多年来人们对于获得光学纯的(S)-布洛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各种方法拆分其消旋体,也有通过手性转换及手性合成的方法获得的。

根据张金红等人的研究报道,他们所选用培育的菌种中,虽然有的没有脂肪酶活性,但在拆分布洛芬氯乙脂方面的立体选择性上并无影响[3]谈重芳等人利用能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且产物为(S)-布洛芬的菌种,成功拆分得到了(S)-布洛芬,但是就目前而言,该菌株的活性尚低,尚不能用于工业生产。2001年Johannsen以11种手性固定相利用超临界CC2色谱法拆分布洛芬对映体,结果表明Kromasi1CH1-TBB分离效果最好。张振中等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PLC)成功拆分了布洛芬对映异构体。以20ml/L磷酸盐为运行缓冲液(PH7.1),50ml/LSDC为手性选择剂;运行电压12kv,负极端214nm检测。布洛芬分别为0.14和0.26,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3、讨论

对于布洛芬这样一个已有了成熟市场的药物来说,对于它的个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报道,综合来说关于它的报道是以药理方向的居多。而关于它的衍生物和其他形式的原料药在这方面来说国内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因而我们对于它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大有潜力可为的,可以尝试。

参考文献

[1](彭永富,刘道德,刘青松,等.药品编码研究[J]中国药房,2001,12(1):23).

[2]EvansAM.COMPARATIVEpharmacolclgyofS(+)-ibuprofenand(RS).ibuprofen[J].ClinRheumatol,2001,20(Suppl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