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PICC置管后静脉炎和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

/ 1

1例PICC置管后静脉炎和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

王雪娜

王雪娜(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辽宁大连11601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339-02

【关键词】PICC导管静脉炎导管移位

PICC(peripheralluyinsertedcentralcanther,PICC)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我国。因其安全,可操作性强,留置时间长,被广大患者和临床护理人员认可。尤其为化疗、胃肠外高营养及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安全、长期、有效的静脉通路。我们血液科自2003年开展PICC置管后,已进行了数百例PICC置管及相关导管维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出现过静脉炎、导管堵塞、附壁血栓形成、插管异位及出血等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处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我科2009年出现1例病人PICC置管后10d出现静脉炎,置管后36d出现导管移位。在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后,顺利完成后续治疗后拔管。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男,54岁,临床诊断恶性淋巴瘤。于2009年7月31日在左臂肘部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选择BD公司生产的4F安全型导管,穿刺顺利,进管达53cm,术后有少量渗血,可自行血止。穿刺部位予3M公司生产的10×12cm透明贴膜覆盖,固定有效。行胸片示导管末端位于第二肋间,重力作用下滴数>90滴/分。置管后10d沿穿刺点贵要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线,由最初的2cm一度延伸至5cm,穿刺点略红,伴压痛。测量左臂围同置管前相同。该病人同根管道在置管后36d输液期间发现置管侧肢体略肿胀,输液结束后可自行消退。以0.9%NS脉冲式冲管顺利,回抽可见回血,沿导管走行,左上臂无触痛,排除附壁血栓形成。再次行胸片示导管反折于左颈内静脉,开口于左锁骨下静脉。

1.2方法予PICC换药包,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予75%酒精脱脂3遍,再予0.5%碘伏消毒3遍,完全待干后,自穿刺点沿贵要静脉走行予康乐保公司的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外覆3M公司10×12cm透明贴膜,妥善固定。应用上述方法,隔日换药。病人出现导管反折后,根据其临床症状,征得病人同意,继续保留导管。每周一次换药,增加冲管次数,选用0.9%NS20ml脉冲式冲管2次/周,正压封管。冲管时,病人取坐位,上身向右倾斜45°,左臂外展与身体呈90°。

1.3结果PICC置管经上述方法换药后病人静脉炎症状1周内消退。病人在置管后72d行X线检查示导管末端位于第二肋。顺利完成后续治疗。

2护理体会

PICC虽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置管后的感染几率在2.6%-9.2%[1],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在5%-31%[2]。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及局部症状的发现至关重要。在初期以及症状较局限时可给予对症处理。临床常用预防静脉炎的方法,如置管后沿导管走行采用局部热敷,可有效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3];紫外线烤灯局部照射穿刺部位1分钟,每日2次,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感染。对已发生的静脉炎,早期可采用50%硫酸镁、百多邦、如意金黄散等外用,但禁忌污染穿刺点。通过文献介绍[4],康乐宝生产的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可有效的治疗静脉炎,其作用机理是,它能够显著减少细胞内黏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抑制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但透明贴粘性较3M敷料差,不建议直接用透明贴固定PICC导管,以免导管脱出。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控制感染继续发展。该病人是置管后36d发生导管移位,分析原因,根据解剖位置贵要静脉经过肘窝后与肱二头肌紧密相连,相关文献报道[5],患者做屈肘关节时,由于肱二头肌过度收缩也可使此处的静脉留置导管受到牵拉,发生导管移位。比较乐观的是导管反折于颈内静脉,末端开口于锁骨下静脉,而且无其他伴随症状,并处于化疗间歇期,可尝试保留导管。增加冲管次数,改变冲管体位,活动置管侧肢体,依据重力的血液动力学原理,也可使导管回复至上腔静脉。重视对病人置管后宣教,要强调留置导管肢体避免过度牵拉、提重物、从事剧烈运动等。

虽然PICC导管因其方便、安全、使用时间长,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置管后维护相对更为重要,及时观察、早期预防、对症处理是尤其需要大家注意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郭丽娟,王丽,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

[2]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3]杜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7.

[4]宁宁,杨小春,陈海霞,等.康慧尔增强型透明贴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护理研究,2007,3A(21):592-594.

[5]黄石群,龙霄碧,彭瑞娟,等.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C):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