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刘丽兰

刘丽兰

(邵东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800)

【摘要】目的:分析干扰素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除常规治疗外,观察组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82.4%,且观察组止泻时间及退热时间快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90-02

病毒性肠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疾病,发病率超过小儿腹泻发病率的80%。半岁~2岁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若患儿病程较长,病情较严重,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用补液治疗方式,难以达到满意疗效,且少数患儿会因病程较长,发生电解质紊乱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如何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病程、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素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见药物,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4例患儿采用干扰素治疗,并与其他34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儿作对比,探讨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其中,其中,男40例,女28例,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3岁,平均年龄(0.9±0.4)岁,最短病程1天,最长病程6天,平均病程(2.5±0.6)天。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最低体温37.6℃,最高体温39.2℃,多数患儿大便呈蛋花汤样或呈黄绿色,大便次数多达10次,少数患儿5~7次。经血常规检查发现,少数患儿有白细胞增高现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症状、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预防脱水、保护肠粘膜、止泻、止吐、退热及补液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治疗,采用5~10万IU/(kg?d)重组人干扰素a进行肌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续治疗4天[1]。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进行常规治疗,剂量为10~15mg/(kg?d),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混合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4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反应,包括患儿的大便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病程等,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1.4疗效标准

若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性状及次数均恢复正常,则可判定为显效;若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性状改善,次数明显减少,则可判定为有效;若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大便性状无改变,次数未减少,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情况,则可判定为无效[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P<0.05)表示数据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4267197.1

对照组34208682.4

注: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止泻时间为(48.6±10.7)h,退热时间为(25.4±8.5)h,病程为(95.8±16.9)h;对照组止泻时间为(83.6±9.5)h,退热时间为(48.2±9.1)h,病程为(128.5±15.7)h。两组患者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病程等对比均有差异(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除对照组1例恶心,无1例患者出现皮疹或其他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及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小儿患者,秋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已有研究证实,秋季腹泻患儿多是由于轮状病毒引起,在秋季腹泻患儿中,经粪便检验发现,轮状病毒检出率高达84%。说明轮状病毒是导致秋季腹泻的重要原因[3]。轮状病毒首先会侵入小肠,并依附在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表层,对微绒毛造成破坏影响,并对食物和水的吸收、消化造成影响。对于轮状病毒,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毒性低,抗原性弱,对轮状病毒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采用干扰素治疗后,其可以快速与细胞受体发生结合反应,提高细胞抗病毒蛋白活性,激活蛋白基因,从而发生合成作用,形成抗病毒蛋白。抗病毒蛋白可有效抑制蛋白质繁殖、阻碍病毒信息核糖核酸生成,达到抗病毒的治疗目的[5]。干扰素具有提高B、T细胞活性的作用,杀死病菌细胞,免疫调节效果较好。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干扰素治疗,患儿止泻时间与退热时间均快于对照组,病程短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97.1%、82.4%,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止泻时间、退热时间、病程及疗效等方面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疗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手段,安全有效,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景兰.干扰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18):162-163.

[2]吴秋珍,崔连成.重组人干扰素α-1b针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0,04(34):208-209.

[3]王秋云,刘海仙.干扰素和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秋季腹泻1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6(28):152-153.

[4]王凤圈.重组人干扰素用于31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8(24):68-69.

[5]施传娥,姜海云.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8(1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