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刘剑芳

刘剑芳(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人民医院外3科4386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338-02

【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集的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109例患者中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加强用药观察及溶栓后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发病率更高。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并发症是患者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总结我院骨科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9例,男性76例,女性33例。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1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不全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76岁,平均70.5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经选择性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天数10~25天。

2预防

DVT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与药物联合预防。

2.1基本预防措施,应对患者进行临床血栓风险评估分组后给予个体化干预方案。

2.1.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1.2规范使用止血带。

2.1.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1.4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2.1.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2.1.6建议患者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

2.2物理预防措施,物理预防的原理:血液淤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的血液流动可以防止凝血因子在局部聚集。物理预防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物理预防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梯度压力弹袜及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下肢骨折用持续被动运动(CPM)装置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效果明显的方法,特别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更显疗效[2],我们将CPM应用到本组部分病例,临床观察发现操作简便,效果确切。但是有心血管疾病或下肢肢体局部有病变的患者不能行机械预防。

2.3药物预防: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但术后越早进行药物预防,发生出血的风险也越高。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如对施行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行低分子肝素(4100U/支)抗凝治疗,腹壁皮下注射,1支/d,持续最短10d,可延长至11~35天。观察手术切口的出血量、引流管的引流量及皮肤有无青紫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本组病例无上述情况发生。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应采用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

3护理

3.1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整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5℃左右。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和避免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发生并发症。输液时不在患肢进行静脉穿刺,以免损伤静脉。本组病例高龄患者入院后做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存病,进行全身综全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

3.2心理护理

烦躁、抑郁加之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生活环境和习惯改变等一系列问题,使患者不愿意活动受伤肢体,从而增加了DVT的发生概率。多安慰、多鼓励、多关心患者,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放松,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消除不良情绪。

3.3溶栓的方法和护理

我科采取药物溶栓和导管溶栓当采取足背留置针静脉注射尿激酶时,做好静脉留置针及静脉输液泵的护理。我科根据栓塞部位扎止血带,动作轻柔,技术熟练,目的是阻断表浅静脉让药物通过深静脉注入,以达到更好的溶栓效果。导管溶栓时观察有无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包括消化道系统出血、脑出血及导管擦入部位出血,做好导管擦入部位护理,本组观察患者无一例出血并发症发生。

3.4DVT及并发症的观察

3.4.1上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栓塞部位远端肢体肿胀,活动受限。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患肢疼痛、患肢体表温度变冷、需加强对患侧下肢色泽、血运、皮温。肿胀及疼痛的仔细观察,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和治疗。本组有3例经护理观察发现有DVT形成的症状,及时处理后好转。突然发生的下肢肿胀,特别是单侧肢体出现肿胀时,应高度怀疑DVT形成的可能。

3.4.2欧美国家报道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发生率可达62%。较小的肺血管栓塞只是轻微短暂的呼吸困难,巨大肺栓塞者可突然死亡。常见症状80%的患者有呼吸困难和胸痛、咯血、晕厥、惊恐;40%患者有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早期有高热[3]。加强巡视病房,发现上述临床表现,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本组1例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考虑急性肺栓塞,经过急诊介入治疗后好转。

3.5健康宣教

3.5.1对既往有周围血管疾病史的高危患者,向家属讲解DVT的严重危害性、危险因素和常见症状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血栓形成。

3.5.2指导患者避免久站、坐时双膝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

3.5.3术后、产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经常按摩肢体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

3.5.4告知患者腰带不要过紧、勿穿吊袜和紧身衣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5.5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功能锻炼。增加血管壁的弹性。

3.5.6控制饮食,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戒烟、酒。告知患者要有保健意识,保持心情愉快。

3.5.7告知患者一定要根据医嘱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再形成,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及与饮食的相互影响。

3.5.8告知患者定期复查。

4小结

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根据李婧[4]报道,预防可明显减少DVT的发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社会的进步,骨科大手术患者猛增,血栓形成三要素(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增多,增加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VT的预防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5]。通过对109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护理,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只有加强医、护、患三者相互配合和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2]谭晓珍,陈丹琼,施海红等.持续被动运动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7):27-29.

[3]王乐民.急性肺动脉栓塞.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李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2):740-743.

[5]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