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差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不同体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差异研究

何林忠

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湖南永州415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电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理体位电针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30)采用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对照组(n=30)采用俯卧位电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02±0.65分,对照组为3.79±0.71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评分为18.96±4.42分,对照组为16.39±4.53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法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改良侧卧位;俯卧位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ifferentposturescurativeeffectofapplicationinthetreatmentoflumbardiscprolapse,includingtherationalpositionfor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trusionofuse.CollectedinJuly2015toJuly2016,ourhospitalof60casesofpatientswithlumbardiscprolapse,pidedintotwogroupsbyrandomnumbermethod,theobservationgroup(n=30)modifiedlateralpositioncuppingtherapy,thecontrolgroup(n=30)USESthepronepositioncuppingtreatment,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treatmentofpaindegreeandqualityoflife.ResultstheVASscorewas3.02plusorminus0.65,andthecontrolgroupwas3.79plusorminus0.71,P<0.05.Aftertreatment,thegroupwasgiven18.96plusorminus4.42,whilethecontrolgroupwas16.39plusorminus4.53,P<0.05.Afterthetreatment,theevaluationofthesf-36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modifiedlateralpositionelectricacupuncturetherapycaneffectivelyimprovepatientswithlowbackpain,lumbardiscprolapseplaysapositiveroletoimprovethepatient'squalityoflife,isworth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herniateddischerniation;Improvedlateralposition;Proneposi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疼痛的主要因素,是临床上骨科的常见疾病,约占骨科门诊下腰疼痛患者总数的10%~15%[1],脊柱由于其生理和功能的特殊性,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临床发现约85%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法有效的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疼痛。中枢镇痛类药物和消炎镇痛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药物,但是由于药物治疗的费用较为昂贵,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电针治疗法是临床上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优势,不同的电针体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我院分别采用改良侧卧位和传统俯卧位两种电针治疗方式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例患者采用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俯卧位电针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3.38±4.81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病程5.33±2.2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3.52±4.73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病程5.26±2.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侧卧位,即将患者健侧肢体的下肢置于下方,保持自然伸直,将患侧的下肢屈曲,使膝关节和髋关节呈90°角,于患者的颈项部垫软枕,避免出现颈椎屈曲,同时于患者的腰部下方也垫软枕,合理调节高度,以患者的骼骨不阻挡旁腧穴针刺治疗、患侧髂腰肌肉曲线无明显下陷为宜,保持患者的髂前上棘与左右肩胛下角连线与治疗床表面呈垂直状态,避免出现脊椎旋转或屈曲。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俯卧位,即患者患者取俯卧位,保持患者的四肢自然伸直。两组患者均使用0.25mm×75mm或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治疗,分别刺入患者命门[2]、大肠俞(双侧)、腰阳关、小肠俞(双侧)、环跳(患侧)、秩边(患侧)、委中(患侧)、昆仑(患侧)、阳陵泉(患侧),针刺的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轻微捻针1s~3s,分别选择左侧大肠俞和小肠俞、右侧大肠俞和小肠俞、昆仑和秩边作为对穴,连接连续电波针,电针强度以患者耐受舒适为度,同时对病痛部位进行局部红外线照射,每次治疗持续20min,每2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个月。

1.2.2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其中疼痛程度分别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法(JOA)进行评价,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分别考察社会功能、自我管理、睡眠质量和生理功能四个维度

1.2.3统计学方法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α=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值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体位的正确选择对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俯卧位是临床上进行电针治疗的常用体位,但是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采用俯卧位电针治疗久治不愈[3],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同时对于存在明显下腰疼痛、翻身困难的患者,若强制采用俯卧位,可导致患者卧姿不正,甚至导致患者脊柱畸形,严重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改良侧卧位通过对患者体位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脊柱的形状与直立时脊柱状态相一致,避免出现侧弯或前屈,患者的髂前上棘与左右肩胛下角连线与治疗床表面呈垂直状态,可防止患者的脊柱出现旋转移位,从而有效的避免因脊柱曲度改变所致的肌肉紧张,有助于脊柱两旁的软组织保持放松状态,同时研究发现,电针治疗通过对腰部周围软组织进行有节律的舒张、收缩,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液供应,有利于消除患者神经根周围的炎症性反应,同时电针治疗还可以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有助于降低脊神经根水肿、坏死程度。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JOA和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法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文贤,黄玉栋,翁海展.不同针刺体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4):23-26.

[2]邓启龙,吴耀持,何承敏,等.不同体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差异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7):689-693.

[3]王迪.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2(1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