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1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马继业

——美术教学思考点滴

马继业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265300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美、感受美,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里,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是关键。

关键词:美感引导审美情趣学习兴趣教学艺术

在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中,怎样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这是我们每个艺术教师所要花大力气探索和实践的。

中小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较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用心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起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

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第一,引导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个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由于绘画以视觉形象传达情感,故不论有文化或无文化的、不论是老人或小孩都喜欢欣赏,并且易于为画中的情感所感染。例如欣赏拉斐尔的名画《美丽的园丁》,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画的是圣母和圣子耶稣和圣约翰,而且要学生知道画面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圣母向小耶稣微笑,小耶稣也望着圣母微笑,作者把这种母子之爱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想无论什么人看了这幅画都会感受到母爱的温暖,都会受到这种美的感染。再如清代以画竹著称的郑板桥,他的《题画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颖用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中华民族特有的水墨技法美、构图美、取材美,还要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意境美。

第二,创设课堂情境美。

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同时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可以根据美术知识本身来创设一种磁力般的情境;另一方面,可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教师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欣赏山水画,我国古代委婉的诗、悠扬空灵的古筝名曲都有与之相通的意境,三者结合,互相熏染,效果自然更好,使学生通过课堂能真正步入其美妙的意境之中,获得美感。

第三,注重教师自身语言美和仪态美。

美术教师是传授美的,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仪态,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接受美的愉悦程度。语言美,即要求教师平时注意修炼语言,使之动听而富有磁性,同时注意前后逻辑关系,使话语中充满着生气和感召力,让学生听着教师的声音便感觉到美的存在。仪表美,表现在教师的衣饰和体态上,美术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而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脱俗也需要平时去改进。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自然会感受到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第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彼此不是老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学生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师生可以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顺于学生。美术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也在于此。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生在创作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不做监督者,而做参与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励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交上作品时,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乐,对有些创新之处,除了表扬还要引以己用,并将此表露给大家。再次,教师应该表扬、赞美学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又加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

第五,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寻找美。

美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开展黑板报比赛、为联欢会布置气氛、为运动会设计会标、参加画展等。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主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过程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和美感。

总之,美术教育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所以美术课不但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怎样更好地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愉悦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