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张丹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112例患者是由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这11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并分析静脉炎的形成因素及防治对策。结论:112例患者中共有43例发生静脉炎,约占总数的38.4%;43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中,静脉炎形成因素为输液剂量的共13例、药物刺激的共有9例、留置时间的共有10例、穿刺部位的共有7例、其他因素共有4例,分别约占总数的30.2%、20.9%、23.3%、16.3%、9.3%。结论: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炎,其形成因素主要与输液剂量、药物刺激、留置时间及穿刺部位等有关,临床上在对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应当正确输入药液、合理选择静脉、控制留置时间、提高操作技术,从而避免患者发生静脉炎。

关键词: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相关因素;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做套管针,其是一种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为目前临床上最好的输液方法之一,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套管柔软、留置时间长及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不过,据研究显示,外周静脉留置针可导致静脉炎。为了探讨分析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现将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112例患者纳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这11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并分析静脉炎的形成因素及防治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112例患者是由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外周静脉留置针,其中男性患者共有66例、女性患者共有46例,分别约占总数的58.9%、41.1%;年龄在15-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1.2±8.4)岁;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原因为脑出血的共有22例、脑梗塞的共有24例、急性心肌梗塞的共有1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共有8例、呼吸衰竭的共有17例、胆囊切除术的共有20例、胃癌术后化疗的共有9例,分别约占总数的19.6%、21.4%、10.7%、7.1%、15.2%、17.9%、8.0%;留置时间在1-9d之间不等,平均留置时间(4.2±0.4)d;留置针均采用的国产Y型22号和24号静脉留置针,敷贴均采用的专用透明敷贴,留置操作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

1.2封管液选择

取10u/mL肝素钠加入100mL生理盐水稀释,取10mL于静脉输液结束后行正压封管,导管类型为PICC/CVC导管。

1.3评价标准

按照静脉炎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其中0级评价标准为:没有症状;1级评价标准为: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评价标准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评价标准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及可摸到条索样静脉;4级评价标准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及可摸到条索样静脉,且条索样静脉>2.5cm,伴有脓液流出[2]。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2例患者中共有43例发生静脉炎,约占总数的38.4%;43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中,静脉炎形成因素为输液剂量的共13例、药物刺激的共有9例、留置时间的共有10例、穿刺部位的共有7例、其他因素共有4例,分别约占总数的30.2%、20.9%、23.3%、16.3%、9.3%。以上临床数据可详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其相较于传统头皮针而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产生的痛苦,并对患者的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非常有利于临床用药和抢救。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对于任何部位的穿刺都可以适用,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不过,虽然静脉留置针具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其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一旦不慎将可能会引发静脉炎。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理是由于种种因素而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反应,或因操作不严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例如长期输液剂量较高、药物刺激性较强、留置时间过长等均是引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3]。

若想避免外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应当要采取以下对策:①灵活地掌握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根据实际输液性质、输液量及穿刺部位等来决定留置时间,一般输入高渗液体时应当将留置时间控制在3d以内,输入一般液体时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输入液体量越大、穿刺部位越在远心端,则越应当缩短留置时间[4];②根据输液性质来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和顺序,若药物刺激性较大、浓度较高,则应当尽量使用深静脉置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优先输入,输液后应以生理盐水冲管,从而避免药物在血管内残留;③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尽量避开患者的韧带关节部位及尽量选择上肢静脉;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输液管理,每次输液都要先对输液物品进行消毒,且每两日要给患者更换一次贴膜[5]。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共有43例发生静脉炎,约占总数的38.4%;43例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中,静脉炎形成因素为输液剂量的共13例、药物刺激的共有9例、留置时间的共有10例、穿刺部位的共有7例、其他因素共有4例,分别约占总数的30.2%、20.9%、23.3%、16.3%、9.3%。可以得出研究结论: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炎,其形成因素主要与输液剂量、药物刺激、留置时间及穿刺部位等有关,临床上在对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应当正确输入药液、合理选择静脉、控制留置时间、提高操作技术,从而避免患者发生静脉炎。

参考文献:

[1]丁红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医药,2010,11:1367-1368.

[2]王菁.老年人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4:63-64.

[3]刘英.老年人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23:107-108.

[4]王磊.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防治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07:144-145.

[5]陶艳玲,周春兰.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0: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