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黄耀龙

黄耀龙(融安县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4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424-02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过量饮酒无关的全球常见的肝病之一,其临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有关NAFLD的治疗方案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但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增强临床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NAFLD的临床发病机制和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发病机制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NAFLD)是指不因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肝细胞脂质过度堆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相关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流行病学显示[2],西方国家的NAFLD发病率为17~33%,在我国NAFLD的发病率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病,其已呈现全球化和逐渐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相关综述如下:

1临床发病机制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3],此学说认为“第一次打击”为胰岛素抵抗(IR)等因素所致,将引起肝脏脂质堆积而致单纯性脂肪肝,并增加“第二次打击”相关因素(包括氧化应激等)的肝脏损伤易感性,进一步促进了肝病的发生与发展。

1.1IRIR贯穿“第一次打击”始终,是NAFLD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其将导致人体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升高,使肝脏中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并减弱其脂肪合成能力,同时使肝脏FFA氧化能力弱化,共致肝脏处于FFA高水平状态。增多的FFA再酯化为甘油三酯(TG),通过与载脂蛋白B结合后并因无法从肝细胞有效输出,从而堆积在肝细胞中而致单纯性脂肪肝。此外,IR能增加其它肝脏损伤因素的易感性,促进肝病发生及发展。

1.2氧化应激IR所致单纯性脂肪肝时的FFA高水平将代偿性增加线粒体氧化速度,从而增加活性氧簇(ROS)的产生,其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2-3]认为,当肝细胞在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损害大于肝脏自身防御能力时,单纯性脂肪肝将发展成为NAFLD。

1.3其它NAFLD的发病机制还包括代谢综合征(MS)、枯否细胞功能障碍、线粒体障碍和脂肪因子调节紊乱等因素。

2治疗

2.1药物治疗

2.1.1西药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调节血脂药、降酶护肝剂和抗氧剂等。因胰岛素抵抗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所有胰岛素增敏剂在NAFLD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包括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等,但确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需要临床大量、随机与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脂质代谢紊乱是临床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调整血脂对脂肪肝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学者提出,调节血脂药促进更多的血脂于肝脏代谢而可能加重肝损伤,其使用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临床常见的调节血脂药包括: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苯氧乙酸类(贝特类)等。降酶护肝剂包括:多烯磷脂酰胆碱、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等,在保护肝细胞膜、降酶护肝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氧剂包括维生素E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降低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从而有效缓解NAFLD。

2.1.2中药治疗中药单方制剂包括:黄芪、丹参、以及姜黄素、绞股蓝、白芍和葛根等,复方制剂包括:疏肝健脾方、消壅散滞方和化痰行血方,已证实一些药物可改善组织学,近年来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2.2非药物治疗

2.2.1基础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调节和运动疗法。生活方式的调整即合理干预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合理控制体重等,以减少NAFLD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报道NAFLD与肥胖有关,而行为与生活方式与肥胖直接相关,营养过度可导致各种脂质于肝脏蓄积,促进NAFLD的发展。运动疗法有益于NAFLD的改善,应坚持每周4~6次有氧运动,且每次持续时间在30mi以上。

2.2.2手术治疗对于其它治疗效果欠佳个体,可以考虑行减肥手术治疗,其能减少饮食的摄入量并能诱导人体新的营养模式,从而有效合理降低体重。手术包括:腹腔镜下行可调节胃囊袋术、Roux-en-Y胃旁路术和胆胰转流术等。

2.2.3其它包括:肝移植和近红外线透射疗法等。

3问题与展望

NAFLD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肝脏疾病,因受多因素影响,其临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无定论,被广泛接受的是“二次打击”学说,其中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因素;临床对其也暂时缺乏特效疗法,应该合理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并合理运动等,及早纠正过度肥胖和血脂紊乱等,在此基础上辅助使用药物合理防治NAFLD;但随着临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临床发病机制将被明确阐述,新的疗效确切的药物与治疗手段必将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63-170.

[2]李瑜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109-115.

[3]李娟,叶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5):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