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护理

邢艳

邢艳(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痛风性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痛风性肾病患者进行饮食起居、疼痛护理、用药护理、心理调节。结果39例痛风患者经过护理症状缓解,尿酸浓度也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护理是预防痛风再发作的关键,患者要定期复查,注意饮食起居,按时服药,这在护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痛风护理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14-02

痛风(UAN)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由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肾病,主要是中老年人易得,尤其是男性居多,且多见肥胖、食肉及酗酒者。女性更年期也易患此病。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9例痛风患者,年龄53~68岁,病史6~19年。男性33例,女性6例,痛风患者中男多于女。

1.2治疗

服用排尿酸的药物,还应服用抑制体内生成尿酸的药物。

2结果

39例痛风患者经过我院精心治疗及护理,症状缓解,尿酸浓度也得到改善,血尿酸、血沉降至正常。

3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让患者了解痛风的知识,主张预防为主,饮食为辅的治疗方法,外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提倡有氧运动,但不要劳累。饮食中戒酒、戒烟。食物重选择,要量化,同时要遵照医生的指导进食。定期测量尿酸。

3.1.2休息与活动痛风发作时,要卧床休养,抬高疼痛肢体,减少患处的受压及活动,以减轻疼痛。疼痛缓解3天后可适当恢复活动。必要时选择针灸止痛。

3.1.3饮食护理高尿酸症的饮食护理很重要,饮食原则提倡低嘌呤低热量高纤维的平衡膳食。

(1)食低嘌呤饮食,少盐,同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每天尿量要超过2000ml以上。

(2)控制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指导患者适当进食碱性食物如牛奶、鸡蛋、马铃薯、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南瓜等各种蔬菜水果。同时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高尿酸症合并成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

(3)食物主要以素食为主,低嘌呤,避免饥饿疗法。

(4)戒烟,戒啤酒和戒白酒,红酒每日适量有助于降低血尿酸。

3.2主要表现最初是拇指,然后是肘关节、膝、踝等。经常在半夜发病。关节红肿、功能障碍。恢复时关节部位皮肤会出现皮屑和瘙痒。

3.3疼痛的护理

痛风除了原发性高尿酸症可以引发病症外,还有其它诱因,如创伤、着凉、饮酒或进高嘌呤食物等。常引起关节红肿、针刺样疼痛。患者除了要控制饮食以外,还要止痛。止痛药有内服外用。内服止痛药,之后可对疼痛部位用冰六合丹外用,还可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必要时可采用夹板减少活动,以减轻疼痛。同时要注意疼痛处皮肤的护理,避免感染。

3.4用药护理患者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物疗效,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3.4.1遵医嘱给秋水仙碱止痛,口服给药不良反应较重,有骨髓抑制、呼吸抑制等。若静脉输入药物,应避免外漏。

3.4.2使用丙磺舒、立加利仙者可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使用时要多饮水,并服用碱性药物。定期测量血常规和复查肝肾功能。

3.5心理调节疼痛影响患者进食及睡眠,从而焦虑,由于痛风反复发作,常导致患者有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士应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保健、自我照顾的措施,鼓励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疾病,指导患者生活要规律、睡眠要充足、消除不良心理压力,取得亲人的支持,达到积极治疗、防范复发的目的。

3.6健康宣教

3.6.1加强健康指导,强调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痛风的核心。明确饮食对预防痛风复发、对肾脏保护的重要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以助尿酸从尿中排出。

3.6.2戒烟。

3.6.3鼓励患者坚持适当运动及关节保护的技巧。

3.6.4指导患者改掉不好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和良好的生活规律,肥胖者应减肥。

3.6.5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可预防痛风的发病率。

3.6.6指导患者到医院复诊,检查肾功能、血尿酸等指标。

4小结

痛风是一种肾脏疾病,可治疗,能预防,痛风与病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合理的饮食、戒酒、适当的有氧运动,是预防痛风的重要措施。养成病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患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把饮食治疗变成患者的生活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痛风这种终身性肾病。

参考文献

[1]刘颖,黄玉萍,寇菊花.痛风性肾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9.1.21(2):179.

[2]钱继宁,晋海江,蔡永兰.痛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B):722-723.

[3]李玉莲.最新肾内科临床护理精细化操作与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化管理及考评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