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张雪华火永康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科上海浦东新区201399)

【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疗程14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复常天数上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在肝功能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显效率上高于对照组。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的肝损害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抗肿瘤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209-02

恶性肿瘤除了手术切除外,多采用化疗药物治疗,但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如肝损害等,据报道,抗肿瘤药物引起肝损害15%[1],而肝损害不利于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发挥,影响化疗的预期效果。因此一旦化疗后出现肝损害就应该应用药物及早的改善肝功能。为了探讨异甘草酸镁在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为采用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5:21,年龄36~82岁,平均(61.52±10.46)岁,肿瘤类型包括:肺癌13例,乳腺癌9例,胃癌8例,直肠结肠癌8例,卵巢癌3例,淋巴瘤3例,食管癌2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7:23,年龄37~84岁,平均(62.06±10.70)岁,肿瘤类型包括:肺癌15例,乳腺癌10例,胃癌9例,直肠结肠癌8例,卵巢癌4例,淋巴癌2例,喉癌2例。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肿瘤类型、男女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照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用化疗药物,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生产厂家: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20ml/支)80ml,加入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加用异甘草酸镁(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mg/支)150mg加,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

1.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治疗14天后复查肝功能,再予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乏力、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肝区不适;肝功能包括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r-GT)指标。肝功能采用贝克曼仪器,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ALT、AST、TBIL、r-GT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ALT、AST、TBIL、r-GT下降幅度较前下降50%以上;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复常天数上,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间ALT、AST、TBIL、r-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5),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41人,有效9人,无效0人,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显效34人,有效11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7.83%,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显效率上高于对照组。

2.4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发生血压升高,对照组1例发现低血钾,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抗肿瘤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引发药源性肝损害,主要发生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产生亲电子产物、超氧化离子,亲电子产物和超氧化离子可通过共价结合或促使脂质过氧化,从而导致肝细胞膜线粒体、微粒体膜损伤最终导致肝细胞损伤[2]。

异甘草酸镁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甘草酸制剂,结构为单一反式旋光异构体,具有为强大的抗炎、保护细胞膜等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稳定细胞膜、抗氧化、抗纤维化和保护线粒体等途径[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症状改善时间上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虽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显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异甘草酸镁相较于复方甘草酸苷有更好的抗肝脏炎症,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疗效好,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肝脏,2015,31(10):1752-1769.

[2]倪鸿昌,契燕燕,冯为东.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9,13(9):1099-1100.

[3]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