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潘耀楠

(沈阳理工大学,110000)

摘要:信用风险无疑是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商业性银行需要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来预防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将其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杠杆。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目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健全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涵

传统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认为,贷款人不能按时从借款方获得本息及交易双方不能按照约定进行合作即为信用风险,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信贷相关风险可分为狭义型、广义型,前者主要指的信贷过程中,贷款人不能按时从借款方获得本息;后者则主要因违约而发生的风险,现如今随着风险相关环境时刻改变、具体管理技术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群体意识到,信用相关风险可能在非违约前提下存在,因此交易双方的违约百分率及直接违约行为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均为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风险管理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获取利润的来源。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总行信用风险管理部对于分支行及地区信用风险管理部指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下发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及计划,计划制定基本是总行以上年业务发展数据为基数,根据本年度预计发展速度而硬性分配年度业务考核指标,从而使分支行及地区信用风险管理部在制定年度计划及发展目标时多以完成总行任务为主,而较少考虑对分支行业务发展方向的影响,使业务发展计划性不足,不能根据银行风险偏好、业务目标及组合目标确定目标市场,以低配置资源获取高资本回报。

(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效能尚需提高

信用风险的建立是垂直集中的管理体系,自从建立以来,许多银行都得以受益。很多银行真正实现了有风险时要预警,授予额度要审批,放款要管理,贷款后要检查、有坏账时要保全的这样一个完善紧密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倾向营销的业务部门与偏重管理的后台部门,他们的作用始终不能达到均衡互补,而且每个业务部门之间缺乏适当的合作与交流,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有效结合,距离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大差距。

(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待完善

有些银行为了充分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建立了新信用评价体系,此体系将客户的风险分为几个层次,并且运用新信用评价模型,对以前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回归,计算客户可能违约的概率,以估算出的违约概率为基础,对客户进行评级。由于模型是对以前违约样本的统计和分析而开发的,但是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模型开发所假设的内外部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模型的预测结果肯定会出现误差和偏离。模型参考的数据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覆盖一个经济周期,况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银行进行转型,原来的数据已经不能完全预测出未来信用损失的程度和趋势。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管理组织架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垂直集中管理体系对于信用风险统一集中管理的优势,指导地区信用风险管理部根据总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目标,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组织架构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通过业务指导、信贷系统在线监控以及管理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通过制度执行不断增强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分支行经营单位的风险意识,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局面。总行应每季度组织专业部门、各分行、地区信用风险管理部对授信政策进行后评估和重检,并且每季度对行业、客户等相关专题到基层行或授信客户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作为相关授信政策决策的依据;同时每季度就授信政策的制定或重检情况组织培训,提高全行对授信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授信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优化信贷管理支持系统

改善系统运行的条件,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增加用户友好性。进一步优化升级信贷机制和整合运行页面,降低用户管理系统内容的重复,流程的冗长性,进而推进系统又好又快运行。另外,对信贷信息进行大量存储,都依赖于信息录入的规范性、标准性。准确性,系统的控制与识别功能则尤为重要。同时,还需做好信贷数据积累工作,规范信贷系统数据录入,逐步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实现行内外数据的系统对接,为系统使用人员提供准确的行业、客户判断依据。

(三)完善信用风险测评工具

商业银行要制定信贷系统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建立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复核督察制度,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强化对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数据获取流程,同时加强对现有数据库数据的清洗和补录,确保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新信用评级模型的优化与改进,完善新信用评级体系。授信部门负责审核评级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对信贷系统内留存的历次风险评级信息进行监控。授信管理部门负责对风险评级制度的执行和评级准确性进行监督,并及时向总行反馈风险评级体系、评级模型更新优化需求,以便总行对模型是否准确可靠作出检验和测试。在目前新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新信用评级模型的评定结果进行修正,进而增加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与评级标准的前瞻性。

结论

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不仅是商业性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商业性银行需拥有更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来预防、缓释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将其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杠杆。商业银行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改善自身存在的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风险治理能力,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在国际银行中的地位和声望。

参考文献

[1]吕香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杨胜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⑶:62-66.

[3]袁扬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2014.

[4]顾龙.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魅力中国,2014,(11):38-39.

作者简介:潘耀楠(1993年2月—),女,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人,硕士学历,专业为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