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希望疗法的探索与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希望疗法的探索与尝试

狄晗琪

(浙江省台州市白云中学,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本文致在以希望疗法为方向,从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培养思维、达成检验等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转化进行探讨,寻找学习过程中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困生;希望疗法

信息技术“学困生”指的是信息技术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上机操作表现与其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帮助。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爱上的一门课程,但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信息技术还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学困生”。根据十几年教学观察发现,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环境因素,由于小学时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家里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计算机,对计算机操作知晓甚少,从而对学习产生自卑、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导致学习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意志和信心。兴趣因素,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却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感冒,往往迷恋于网络游戏或QQ聊天中,当机房限制上网时,他们只凭自己的兴趣操作计算机,产生惰性心理,不能认真完成学习目标,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性格因素,大部分“学困生”都是比较内向的,课堂上对于一些知识即使自己听不明白,也不会去求助老师或同学,怕说出来同学笑话,如果这节课老师不去发现他,他就会独自一人操作计算机上完这节课,严重缺乏寻找解决困难方法的能力。

诚然,信息技术“学困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与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很在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水平,久而久之,致使较大一部分“学困生”丧失了学习的期望。希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希望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而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能有效改善现状。希望疗法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一种以希望理论为指引的心理方法,它以希望水平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采用一系列技术来提升学习者的希望水平,主要包括希望的灌输、目标的确立、动力思维的培养、路径思维的培养、目标达成后的检验等步骤。将希望疗法应用到信息技术“学困生”的转化中,是一种有益的、可行的尝试。

一、灌输促进“学困生”产生积极预期的希望

信息技术“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在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面对不同成因的学困生,我们首先应该对其灌输希望,提出适合他们达成的预期希望。通过一次次希望的不断实现,来积累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持久的内驱力。“希望理论认为,师生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对辅导的有效性产生积极的预期,进而推动辅导的进一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对其取得的进步给予激励,使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不放弃,感受到希望的存在,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责任感。

〖案例1〗在初始课时,可采用聊天方式与学生们畅谈,分享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的感受,交流一些简单操作技巧,从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一些操作经验不足的学生感到计算机操作并不是那么的困难,在心理上开始产生跃跃欲试的希望。对于爱玩游戏的学生,游戏吸引他们的是不断升级挑战,通过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技术,如动画的制作,让他们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具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重新唤起他们对技能学习的希望。

二、确立合理可行的“学困生”学习目标

希望理论认为,合理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希望水平的提高,会对疗效起到关键作用。希望疗法的全过程就是从目标出发走向目标。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任何学生都存在着一个适合他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学生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这一段差距。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课前多交流了解。目标的制定一定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为基础,符合“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才会有效果。二是课堂善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目标进程中的阻碍,创设“最近发展区”,把技能目标通过多个任务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几个子目标,在目标递进过渡时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要留给学生以思考和发挥的余地。三是目标需具体清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学习目标不能一句话概括,应该做到一目了然,看得清楚,学得明白。

三、培养“学困生”的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

希望疗法中的路径思维培养,是指培养学生为完成目标而形成多种路径方法的能力,培养他们预测各种方法在实施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一种方法实施时遇到不可消除的障碍后想到替代方法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的技能操作都具有一定的知识联系,通过对“学困生”的类似联想思维路径培养,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障碍。针对“学困生”的辅导,对其动力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观点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夸奖,诚恳、给力的夸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积极性的激励,这种激励为个体提供了完成目标所必需的驱动力。

〖案例2〗在上介绍因特网的应用领域课时,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熟悉哪一些网站?”学生站起来回答:“4399小游戏、QQ空间、龙珠直播…”,众人大笑。师对回答进行评价:“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这些都是同学们常见的网站,说明这位同学对网络应用是非常的熟悉,平时也善于观察、归纳总结。”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这位学生没有谈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但局限于本身的知识面,能讲出的答案已经比较切题了,予以肯定性的评价给了这位学生学习积极的驱动力,在本节课堂上他的表现开始活跃,比平时更加主动的思考探索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完成一个易达成的目标时,及时进行肯定性的激励,有助于增强其完成后续目标的信心。

四、目标达成检验,巩固学习成果

目标达成后的检验,是希望疗法在“学困生”转化过程的最后环节。当他们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完成某个单项目标或全部目标时,其心理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完成目标的过程进行分析,对取得的学习结果进行巩固,提高他们的希望水平,增强他们未完成目标的动力。对达成目标的检验,一般采用小组对比检验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目标完成情况差不多的学生组成一组,通过电子教室的多窗口模式,对比检验目标达成情况,寻找每位学生值得肯定的操作,给予点评与分析。小组对比检验不仅能使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能巩固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达到提高了学生学习水平目的。

“学困生”如同一台没有安装好软件的“裸机”,他们不是不能运行,只要找对路径,安装好相应软件,也能正常进入系统打开视窗。对于“学困生”,我们不仅要从教学策略上进行转化,更要在平时多加关注,要让学生知道我们是在关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这样他就会在主观上配合我们。

参考文献

[1]苏明亮,《从希望疗法角度谈“学困生”转化》——《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9期

[2]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