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疗效观察

王玉玲

(黑龙江省社会康复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辩证治疗的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组间差异具有意义。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给予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辩证;中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67-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中医学虽无肺源性心脏病的名称,主要为肺经病证,与咳嗽、痰饮、喘证等关系甚为密切;并与血证、肺胀有一定关系,是探讨其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规律的依据。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证,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缓则治本以补虚为主,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急性加重期以肺部感染和肺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矛盾[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即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5±2.5岁,病程最少3年,最长16年,平均病程8.5±1.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1.5±3.5岁,病程最少2.5年,最长15.5年,平均病程8.0±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有效抗生素药物治疗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补氧,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心衰者给予强心治疗、扩血管治疗、利尿治疗等。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风邪外束证5例,痰热壅肺证5例,气虚痰浊证10例,气虚血瘀证7例,心肾阳虚证13例。

(1)风邪外束证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小青龙汤化裁。此方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常用药麻黄、桂枝、白芍药、细辛、干姜、清半夏、甘草、五味子。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紫苏子、莱服子顺气化痰;有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严重的患者,加羌活、白芷可以祛风散寒止痛。

(2)痰热壅肺征清热宣肺,化瘀行水。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化裁。前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后方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主治水湿浸渍证。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生姜皮、丹参、川芎、赤芍。痰多胸闷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苏子、桔梗宣肺豁痰;发热痰黄者,加鱼腥草、败酱草、桅子、金银花清热解毒;尿少浮肿者,加车前子、白茅根、泽泻等利尿消肿[2]。

(3)气虚痰浊证健脾补肾,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化裁。此方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黄芪、补骨脂、陈皮、清半夏、全瓜蒌、山茱萸、五味子。咳喘气短,动则甚者,加沉香、冬虫夏草纳气定喘;食少腹胀者,加鸡内金、槟榔、神曲等消食除胀;痰量增多者,加桔梗、苏子等宣肺化痰;痰色转黄者,加鱼腥草、黄芩清热化痰。

(4)气虚血痴证益气固本,活血通脉。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前方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证;后方具有养血、活血、祛瘀的作用,主要治疗血虚兼血瘀证。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蛤蚧、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咳喘气短咯痰者,加胡桃肉、五味子、陈皮、瓜蒌纳气化痰;畏寒怕冷者,加肉桂、干姜温阳散寒;口干口渴者,加麦冬、玉竹、生地黄滋阴增液。

(5)心肾阳虚征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或白滑腻,脉沉涩无力。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真武汤化裁。此方温阳利水。主治阳虚水泛证。常用药:熟附子、干姜、肉挂、茯苓、白术、丹参、红花、益母草。有咯痰不利患者者可以加桔梗、胆南星、竹茹、蛤粉等宣肺利痰;对于浮肿严重患者可加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等利尿消肿;喘甚者,加炙麻黄、白果、葶苈子等泻肺平喘。

1.3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心肺功能明显改善,心率100次/min以下,双肺干湿啰音消失或少量。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心肺功能有所改善,提高I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死亡[3]。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40例,显效19例(47.5%),有效10例(25.0%),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者40例,显效24例(60.0%),有效12例(30.0%),无效4倒(10.0%),总有效率9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两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本虚为肺、脾、肾、心之阴阳虚;标实为水停痰凝,气滞血瘀为患。咳逆上气,面浮肢肿,心悸,尿少,病性属水气;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病性属痰浊;咳逆上气,胸中膨膨胀满,不能平卧,病性为气滞;咳逆上气,面色晦暗,唇舌发结,病性为换血。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汗出畏风,病性为气虚;咳喘,痰多清稀呈泡沫状,畏寒肢冷,脘痞纳少,病性为阳虚[4]。

本病以本虚标实多见,故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治标常应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宣肺行水、温阳行水等法;治本则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而补益之。对于阴阳欲脱之危症,须以回阳存阴救逆为要。

【参考文献】

[1]刘援,刘国庆.肺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浅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226-227.

[2]郭秀文,曲振君,纪春玲.中医诊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90-90.

[3]梁晓海,黄平东.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57-758.

[4]张树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7,32(23):3430-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