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

郑雪春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综合科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目的:研究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血量监测对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的干预作用。方法:2017年1月—12月本院接诊且未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7例为对照组,同时以2018年1月—6月本院接诊且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5例为实验组。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比较胸腔内血容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比对照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心排血量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力衰竭病患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可显著提升其护理效果,改善胸腔内血容量等指标。

【关键词】护理效果;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有效率;急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293-02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病患来说,其血流动力学比较复杂[1],故,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在患者病情的诊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此研究,笔者将着以92例急性心力衰竭病患(接诊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为对象,重分析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对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的干预作用,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12月本院未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时接诊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7例为对照组,包含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62.1±3.7)岁;高血压性心脏病者,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30例;风湿性心脏病者,11例。2018年1月—6月本院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时接诊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5例为实验组,包含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49~78岁,平均(62.5±3.6)岁;高血压性心脏病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29例;风湿性心脏病者,7例。比较两组的心脏病类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从2018年1月开始,本院能对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进行了运用,如下:指导取平卧位,于锁骨下静脉处进行穿刺,为患者建立起中心静脉通道。按要求连接好导管主腔和换能器,以实现测压的效果,并连接好温度传传感器,以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准确的测量。选择股动脉处将导管规范化的置入,并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导管按要求置入,并通过换能器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进行有效的连接,然后再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比如升高以及体重等。暂停输液时定标,一般需暂停30s。在中心静脉中按要求注入氯化钠注射液,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明确其注入量。通常情况下,应注入10~15ml,此外,还应控制氯化钠注射液的温度在<8℃的范围之内,需连续注射3次。两组治疗期间都实行常规护理,内容有病情观察、疾病宣教、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环境护理以及饮食指导等。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的心排血量和胸腔内血容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1.4护理效果判断

根据如下标准[2]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1)显效,双肺湿啰音、胸闷与水肿等症状彻底消失。(2)有效,双肺湿啰音、胸闷与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3)无效,双肺湿啰音与胸闷等症状无变化。以[1-(无效/例数)*100%]公式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分析

实验组治疗后的心排血量和胸腔内血容量比对照组高,P<0.05。如表1。

表1两组临床指标分析表(x-±s)

3.讨论

临床上,急性心力衰竭属于是一种危急重症,具有死亡率高等特点,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3]。有报道称,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病患来说,在其发作期时经X线和体征等检查提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比较早出现[4],故,若条件允许,需尽早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此研究中,实验组应用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而对照组则在治疗期间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心排血量和胸腔内血容量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通过对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进行监测,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力衰竭病患的临床护理效果,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指导。

综上所述,于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积极采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且有助于改善其心排血量等指标,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钱利霞.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应用及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8,18(1):81-82.

[2]伍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404-2405,2406.

[3]孙秀月,张领,赵书琴,等.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81-82.

[4]匡红,马金霞,于艳丽,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