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范微巍

范微巍

〔摘要〕德育教育永远都是初中教育的工作重点,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育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德育教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性阶段,是学生各方面素质渐成雏形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结合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能够促使学生的知识与品德得到全面提升,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拓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人才逐渐迈进,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1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方式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情感陶冶法

积极、乐观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个人品德的持续性,特别是在教学环境中,始终保持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精神状态,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热烈、富有感染力的环境中,始终感受道德和教育有机结合的融合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初中生学习和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很大程度是在学校、教师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班风和班主任的品行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和样板。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实践锻炼法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初中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所以,教师的每时每刻都要言行一致,始终注意自身点滴行为的品德行为,始终关注学生品行的细微变化。充分利用初中生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的特点,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4以知育情,以情感染人

4.1以知育情,以情促知。单纯、生硬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形成良好习惯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4.2以行育情,以情导行。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和贴近生活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紧密贴近学习和生活,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越贴近生活,学生的情感就越深,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4.3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在适当的环境和气氛中,情能动情,能够相互影响对方。即在与事情有关系的学生或群体中,用符合事情特点的时间和范围内,定位准确情感制造或发挥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并跟具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的适合性得以升华。

5内化情感、知行合一

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而理性的思维能力伴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会逐渐成熟,对外在品德规范开始反思和质疑,继之产生理性的困惑。理性认同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是第一阶段,是品德内化的开始,“知其所以然”是第二阶段,是品德内化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消除理性困惑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品德从他律向自律转换的过程中,合理的阐释和论证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个体通过学习、思考、反省,然后对外部品德命令形成认同,形成主体道德和品德自觉约束。而理性认同还要求对道德原则、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系统予以揭示,形成个体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个过程有时是不断修正的过程,也有可能是逆行或停滞。正确运用这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个体对已有道德命令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则会将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境界从具体的规范层面提升到价值观层面,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总之,初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渐成雏形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德育融于初中日常教育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道德涵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人才迈进。

参考文献

1陈美勇.强化德育教育功能转变教育观念[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3)

2傅勇.浅析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效果的若干因素[J].新余高专学报,2001(01)

3高畅等.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加强德育教育[J].科学教育,2001(05)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