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患者的辨证施护

/ 2

感冒患者的辨证施护

刘俊岩1李娜2王艳丽2

刘俊岩1李娜2王艳丽2

(1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266200;2即墨市中医医院266200)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26-02

感冒是常见的感受四时外邪所引起的外感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在证候表现上分为恶寒,风热两大类。其中病情轻者通称“伤风”;重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均属中医“感冒”范畴。我院2011—2013年共收治感冒患者10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护及饮食调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3岁—78岁,风寒证55例,风热证45例,结果治愈89例,治愈率89%,好转11例,好转率12%,总有效率100%。

2.一般护理

2.1病室要安静、整洁,保持空气新鲜及温湿度适宜,但须避免对流风。

2.2根据体质及证型安排病室及床位。

2.3一般感冒虽非重病,但外邪入侵,正气受伤,仍以多休息为好,以利于正气恢复;少数重症者更应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再起床活动。

2.4对时行感冒,应注意隔离,禁止病人到病室外活动;病室内每日用3~5﹪来苏水擦地,每周用紫外线照射两次,以减少空气污染。亦可用食醋、药香、艾叶等熏蒸消毒。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稀释,加热熏蒸。

2.5饮食护理

2.5.1感冒病人脾胃功能一般较差,食物以清淡可口、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为主。发热病人的食品更应以稀软为宜。油腻、辛辣食物及烟酒、发物均应避免。

2.5.2应根据证型选择性味相宜的食物。

2.5.3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助表邪从汗出。

2.5.4辛味食品性主发散,可驱邪外出,适用于风寒感冒;酸性食物性收敛,于驱邪发散不利,应忌用;新鲜水果蔬菜可多选用,但须分别寒热。

2.6发散表邪的中药宜轻煎、热服,服后稍加衣被,使微微汗出。

2.7除高热者可在必要时给退热药外,一般不宜随便服用退热药。因其不能治本,有时反能扰乱热型,影响病情观察,对诊断尚不很确定者,尤须注意避免。

2.8对感冒发热病人一般不予冷敷,以免影响发散药的效果。可用荆芥水擦身或鲜香菜搓手足心及前胸等处,以解表退热。

2.9对重症,应注意口腔护理,可常用漱口液漱口,发现口腔溃疡可外涂龙胆紫或锡类散。

3.辨证施护

3.1风寒感冒:证见鼻塞声重,喷嚏频作,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多稀薄,甚则恶寒发热,头身俱痛,口不渴,或喜热饮,无汗,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护理原则:心温解表,宣肺散寒。①轻症感冒不需休息,但也不宜过度疲劳。重症感冒伴有恶寒发热者应卧床休息。②畏风、恶寒时适当增加衣服、棉被,热起后酌减衣被,多饮热开水。③鼻塞、涕多、头痛者用热毛巾反复热敷鼻额部,边敷边呼吸,使热气上通鼻窍,或针刺、按摩迎香穴,均可缓解症状。④服辛温解表剂(包括下午茶、生姜葱白汤)约1~2小时后可出汗,如无汗,再次服药。⑤药后汗出量多,内衣、被单潮湿,体温骤降者,应予停药。汗止后用干毛巾擦干,再以热毛巾擦身,更换已被,注意不可吹风。⑥高热无汗时不可用冷敷,可针刺风池、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以助退热。⑦轻症可吃少油荤半流饮食,重症吃素半流质,忌甜粘油腻类食物。⑧注意观察寒热、涕、痰、咽喉、扁桃体、舌苔等颜色变化。

3.2风热感冒: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口干而渴,或喜冷饮,咽喉红肿痛疼,咳嗽痰稠,不易咯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护理原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①畏寒、微寒时避免吹风,发热者应卧床休息,可盖薄被,夏季盖毛巾被。②高热、汗出不畅者,降温宜适度,有条件者可以降低室温。③服辛凉解表剂宜温服,药后出汗护理同风寒证。④鼻塞冒火、涕黄不宜热敷,可针刺迎香穴。⑤咽痛、扁桃体肿痛给服六神丸或咽喉消炎丸或牛黄消炎丸(三者取一),一次10粒,一日3次。外用西瓜霜喷咽喉及扁桃体,一日3次。6饮食同上,可以饮温开水及新鲜水果。7老年人、婴幼儿及重症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高热不退、咳嗽加剧、胸痛,有并发肺炎的可能,一旦确诊按肺炎护理。

4.健康指导

4.1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2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已被,切勿汗出当风脱衣。冬季出门要戴口罩。

4.3流行期服药预防,如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香、佩兰各10克,薄荷1.5克)泡水代茶,连服三天。

4.4有感冒先兆时,用两手按摩迎香穴,在风池穴上下按摩,鼻孔下、人中处左右按摩,各部位按摩5~10分钟,可以阻止感冒的发生。

4.5患病期间出门要戴口罩,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活动。病愈后室内用醋熏或消毒液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何宝昌.中医护理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45—46.

[2]吕素英.内科学及护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