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

李宏

李宏(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15151)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最佳的护理方式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方法:以2011年1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收住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不同时段的血糖浓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睡前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凌晨、凌晨2h、凌晨4h以及清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7.5%(3/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8/4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59-01

慢性胃溃疡主要指胃粘膜在胃酸的刺激下出现损伤性慢性炎症溃疡。对于慢性胃溃疡的病发危险因素主要有精神应激刺激、生活方式紊乱、饮食不规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1]。但慢性胃溃疡是由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引发,在侵袭反应与防护机制平衡受破坏中,患者的胃粘膜的耐胃能力下降,导致胃溃疡的发生。由于慢性胃溃疡的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强大、治愈率低及复发率高,在常规治疗慢性胃溃疡的基础上,需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此,本研究将探讨针对性护理用于慢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6月治疗的100例的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24.6~56.9岁、平均年龄(44.2±5.6)岁;病程范围0.6~5.8年、平均病程(1.6±0.5)年;观察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25.5~57.0岁、平均年龄(43.5±5.4)岁;病程范围0.7~5.7年、平均病程(1.7±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服用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及兰索拉唑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采取心理干预,积极疏导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饮食指导,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食用易消除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及高糖的食物;健康宣教,从慢性胃溃疡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四大方面,提高患者对慢性胃溃疡的认识;生活方式引导,提示患者保持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避免紊乱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医嘱,服用相应剂量的药物,不可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4.00%、复发率为6.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治愈率为64.00%、复发率为32.00%、并发症发生率为42.00%、护理满意度为82.0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慢性胃溃疡的常规治疗为抗酸治疗、抑酸治疗及促肠胃蠕动治疗,必要时还可采取抗生素治疗;但仍需采取针对性护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生活方式引导及合理用药多方面,全面提高针对性护理水平。通过心理干预及时为持有消极心态的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应激激素的表达水平[2]。而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及生活方式引导,可使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心理状态,显著降低慢性胃溃疡病情复发的风险。在慢性胃溃疡的常规治疗中,提高患者的用药水平,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有利于促进胃溃疡病灶的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本研究中,观察组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治疗慢性胃溃疡患者具有协同作用,临床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可行性。

参考文献[1]林丽芬.针对性护理用于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03(17):435-436.[2]王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09):167-169.[3]刘丽,刘曼.慢性胃溃疡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5(15):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