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

杨萍杨修齐黄婷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文章跟随丁玲的脚步,感受徘徊于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进一步提炼深化小说主题,进而反思贞贞不为村民接纳的原因,从贞贞与普通慰安妇的对比中刻画出贞贞的人格魅力,最后探讨一下丁玲在革命与贞洁问题上的立场。

关键词:《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革命意识;女性意识

一、徘徊在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

从女性意识看,贞贞是孤独的。对于贞贞遭受的不幸,村里人不但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津津乐道,把贞贞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集体娱乐活动,全然不觉自己的卑劣冷血和自私残暴。正是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一点点蚕食着她最后的尊严与梦想,才会使她最后觉得“活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忙忙碌碌的,比活在家里,活在有亲人的地方好些”,她“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这样的决绝,折射出她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生存的艰难坎坷,是深重的苦难和透彻的绝望,让她原本汹涌的感情波涛变成了平静的溪流,越是平静越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从革命意识看,贞贞是可敬的。贞贞个人的不幸遭遇,因为“革命”而有了非凡的意味,她也因此得到新生:贞贞会被“他们”送去延安学习、治病,“重新作一个人”。受辱后贞洁与否,要看这受辱是否有助于抗日,这似乎反映了丁玲作为一个作家的自觉。丁玲代表革命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贞贞不顾个人荣辱,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壮举予以充分肯定,她没有让笔下受辱的女性刚烈地死去,而是让她好好活着,为了抗日是活下去的最好的理由。小说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背景下,但其中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人性,在国家、民族、革命的大背景中交织。

二、从革命意识规约下的女性意识中提炼小说主题

读了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我感触良多。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的我,很难想象贞贞不幸的遭遇和那种精神的挣扎。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艺术构思上的创新,她没有把贞贞描写成一个多愁善感、悲苦涕零的弱女子,经不住命运的摧残和世人的眼光选择颓废。反而,这个贞贞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没有丝毫自卑的样子。刚出场时,她“噗嗤”一声天真无邪的笑声,“拿着满有兴致的眼光环绕的探视着”,“那眼珠却被灯光和火光照得很明亮,就像两扇在夏天的野外屋宇里的洞开的窗子,是那样坦白,没有尘垢”,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发现,贞贞分明就是一个性格热情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的农村少女。

我认为小说的主题,一方面揭露日寇的残酷罪行和封建思想对中国妇女的戕害,另一方面,以小见大,通过贞贞最后的觉醒,反映了中国妇女的成长,具备了新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也预示中华民族战胜苦难,走向新生,迎接光明的未来。我们的祖国从近代以来遭受了各种凌辱蹂躏,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并没有打倒中国人民,即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们的土地、掠夺我们的财产、屠杀奴役我们的百姓,但我们从未妥协,一直靠自己的双手与日寇拼搏到底,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建立一个美丽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必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从国民性角度反思贞贞不为村人接纳的原因

首先霞村的人深受封建传统思想中糟粕的影响,认为贞贞做了随军妓女,没了清白,是不洁之身,女孩子家最重名节,贞贞给村里带来了污秽和肮脏。其次她染了一身病,村民们怕被传染,都想远离她。第三,她的思想与村民们不同,遭遇了这样的事情,她不但没有自责、内疚、惭愧,反而还没心没肺地乐观生活,他们不能理解贞贞。最后,毕竟贞贞是从日本人那里回来的,村里人害怕贞贞被日本人收买、洗脑,会对他们不利。因此,贞贞不为村里人接纳。

四、比较贞贞的故事与普通慰安妇的故事两种版本

假如贞贞的故事只是一个慰安妇的故事,那么对于那个年代而言,像贞贞这样的妇女很多很多,贞贞就和她们一样,而没有了代表性和特殊性。对于读者来说,对贞贞只是抱有极度的同情和怜悯,而达不到思想的升华。如果只是从慰安妇的角度着眼,贞贞只会屈服于现实,而不会有最后人格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闪光,贞贞也不会破茧成蝶,这篇文章也没有了启示读者坚定信念,相信我们抗战必胜,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新生的主题思想。如果这样的构思写出的版本,自然就没有了闪光点,此时的贞贞也只是一个忧愁、郁闷的受害者,她不会想到生活还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所以她不会充满热情和欢乐,这个“有热情的,有血肉的,有欢乐、有忧愁又有明朗的性格”的贞贞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合法性。

女性的命运,女性的解放与前途,女性的困惑与苦难,女性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等,无一不纳入到丁玲的视野,成为她作品所着力表现的主题。

五、在革命与贞洁的问题上,探讨丁玲的立场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塑造的是一个饱受灵与肉双重折磨,却依然做着地下抗日工作的农村女子贞贞的形象。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女性形象,小说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作者以真切细腻、曲折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百姓在抗战年代中精神的自我觉醒,挖掘了在这个觉醒过程中人道主义和人性本真的内涵,以及人性的觉醒和环境的相悖而导致的心灵困惑,这篇小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独具匠心地达到了同时代、同类型小说罕见的深刻度与前瞻性。

我认为丁玲的立场应该是革命与贞洁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冲突时,贞洁应该为革命让步。就贞贞而言,她难道不想守护自己的贞洁吗?当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子的贞洁比性命还重要。但是,当她被日本人抓住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与其死守贞洁以死抗争,不如忍辱负重,还能为我军传递一些情报,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其所。所以,贞贞是最贞洁的。

参考文献

[1]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吴秀明,李杭春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范小伟.抗争世俗的女性关怀[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朱秀清.徘徊在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解析[D].济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