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田婧

射洪县凤来学校四川遂宁629228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长时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便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从基础学科知识点着手,并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所学习的道德与法制的知识点带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巩固学科基础知识点,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其中,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则是学科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文化基础”的部分。其中,科学精神主要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又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批判性的思维。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交友的智慧”这一节的“网上交友新时空”的内容学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以“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吗?”为辩题,并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观点。其中,老师可在课前将辩题告知学生,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和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增强学生论据的理性。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质疑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1]

二、采取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意识主要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参与。由于当前中学生的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很少,所以中学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利用实践教学法。首先,老师可灵活的利用实践教学法,交给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其次,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带领学生积极的参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爱在家人中”的内容时,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与分享”的环节中,自主谈一谈如何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温暖,让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从而萌生“想去探望敬老院老人”的想法。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家文化”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之前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送温暖”的想法去敬老院中探望老人,以便将这些内容落实到实践中。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恩之心,具备“孝亲敬长”的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公共参与的意义。[2]

三、巧妙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所以老师便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巧妙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能力。例如,老师可指导学生以“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这个话题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角色组织排练,促使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认识问题,从而最终通过深入探究得出正确的做法。其中,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并将个人的看法表达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激情,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范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处理现实问题来形成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这样贴近实际生活教育的方法,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正确认知水平。

四、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在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通过强化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而且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公民身份教育。其中,在对学生进行公民身份教育的时候,需要适当的寻找在中国国情下适宜的价值定位。

例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强调课程标准应该将“做负责人的公民”作为本课程教学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担任意识与能力。因此,在“美好集体有我在”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则可以适当的加入共建、自治等公共生活的要素,合理的编排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公共生活核心,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会关注公民在法律层面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负责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将个体品德的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3]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学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强化学生的语言艺术应用能力,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踊跃发言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

参考文献:

[1]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1):18-20.

[2]关莉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未来英才,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