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骆志鹏徐丽莎

骆志鹏徐丽莎(广东省广州从化市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0900)

【摘要】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将7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彩色B超检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4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19,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的依那普利的疗效,具有协同起效,且患者耐受性好,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得较大的临床益处,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依那普利倍他乐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症,常伴较多并发症,临床诊治困难,应引起足够重视[1]。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临床常用的两种药物[2]。本文笔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现将临床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纳入7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是我院2008年7月~2010年11月收治的,经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左心室舒张未内径≥50mm,左室射血分数≤50%,排除对依那普利或倍他乐克药物禁忌的患者,血压≤90/60mmHg的低血压患者除外,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6例,病程为5~3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12例,对照组中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病程为6~3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5~10mg/次,Bid,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初始剂量为6.25mg/次,Bid,隔2周剂量翻倍,逐步增加到25mg/次,Bid,6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包括休息、吸氧、利尿剂脱水利尿、洋地黄强心、扩展血管等治疗。

1.3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彩色B超检测,评价心功能的变化。参考文献关于慢性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标准[3]。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4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19,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心动过缓,但不影响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差异,χ2=1.013,P>0.05,两组患者的耐受性均较好。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可出现心肌损害、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室重构的病理改变,导致患者心功能障碍。改善临床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阻断心肌重构是治疗心力衰竭关键目标[4]。

依那普利是美国和欧洲的心衰治疗指南推荐药物,且推荐及早、无限期终生使用,能有效抑制循环及组织的RAAS系统,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增高缓缴肽水平,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功能,缩小左室内径,使心肌收缩更协调,有效阻遏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5]。

倍他乐克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RASS系统,减少水钠滞留,改善心肌舒张功能,减慢心率,抑制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不仅能阻止心功能恶化和心室重构,又能逆转左室肥厚,阻断有β1受体或A1受体介导的心肌细胞调亡,减少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的损害[6]

本文结果显示,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依那普利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能协同抑制RASS系统,稳定血流动力学、阻断心肌重构,且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均较好,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得较大的临床益处,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智虎,张先林,潘泉,王岳松.高龄慢性心力衰竭55例患者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1,29(03):238-239.

[2]史大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1):1053-1056.

[3]高丙峰、郭富萍,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9,,4(34):46-47.

[4]高燕嵩,孙艳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吉林医学信息,2006,23(3):6-7.

[5]吴学思.ACE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中的应用[M].//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2-357.

[6]孙连军,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8例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1-142.